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462367
大小:58.50 KB
页数:11页
时间:2018-11-14
《试议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议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转型期我国社会怨恨产生的原因及其消解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怨恨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性突发事件理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0304。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理由,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贵州瓮安事件到宜黄拆迁的自焚再到乌坎事件的集体对抗,从公共汽车爆炸案到校园系列惨案再到袭警事件,这些群体事件的
2、出现通摘要: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社会心态也发生了重要变化。怨恨作为现代社会的伴生物,不仅同个人或群体的精神因素有关,更是社会结构变迁在个人心理的投射和表达。当前,我国社会怨恨心态呈现出生产场域不断扩大、烈度增强、起燃点低、升级快、指向标签化、原生怨恨与次生怨恨相交织等新特点。其变化的根源既与心理因素相关,又与我国转型期的特点相连。因此,要通过转型期制度的健全和管理的完善,积极疏导,消解怨恨,还社会以稳定。 关键词:怨恨;新特点;社会根源;化解 1007-8207(2013)10-0048-04 收
3、稿日期:2013-04-15 简介:徐春丽(1982—),女,吉林长春人,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社会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发展社会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共吉林省委党校(吉林省行政学院)校(院)级青年项目“转型期群体性突发事件理由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20090304。 伴随着社会结构的总体变迁,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与此同时也出现了一些社会理由,尤其是群体性事件的频发,引起了社会的广泛关注。从贵州瓮安事件到宜黄拆迁的自焚再到乌坎事件的集体对抗,从公共汽车爆炸案到校园系列惨
4、案再到袭警事件,这些群体事件的出现通常是因为一些失意的社会群体由于利益受损而对社会采取的公然反抗和报复行为。那么,这些行为背后蕴含的究竟是一种怎样的社会情绪和心理,以至于非要采用极端手段甚至近乎同归于尽的方式来表达?可能的答案就是怨恨。“社会失利者抱怨权益受到侵害,既得利益群体抱怨权益得不到保障,社会中各个群体都处在抱怨和仇视之中,似乎人人都成为了‘受害者’。”[1]怨恨心态是如何产生的?又呈现了哪些新动向?该如何化解?这是值得我们研究和探讨的理由。 一、当前社会怨恨呈现的新趋向 著名的社会学家舍勒指出:
5、“怨恨是一种有明确的前因后果的心灵的自我毒害。这种自我毒害有一种持久的心态,它是因强抑某种情感波动和情绪激动,使其不得发泄而产生的情态。”[2]可见,怨恨是一种消极性情绪体验,是一种对社会不满的情绪长期抑制,隐忍不发,累积于心的结果。“怨恨形成的方式及其强度,首先,与个人或群体的资质因素有关;其次,同社会结构有关,而社会结构本身又由当时处于统治地位的人的资质特性和价值体验所决定”。[3]因此,怨恨不仅是个体的心理体验过程,更是一个在社会特定时期所体现出的精神气质和情感律动。群体性怨恨心态往往是在特定社会境遇和
6、外部刺激的作用下产生的。 现代市场经济制度以竞争的逻辑将“你追我赶相互攀比”内化为人的行为方式和行动准则。而相互攀比之后个体与个体之间形成的巨大差距就成为诱发怨恨的导火索。加速累积的怨恨如果无法向外表达,其隐忍的时间越长,就越愤怒和痛苦,就越是无法制约,越有可能化为不安全因素,给社会和谐稳定带来巨大风险。伴随着社会结构转型、体制转轨、机制转变,我国的社会怨恨呈现出新的趋向和特点。 第一,怨恨生产的场域不断扩大。社会各个阶层在各个领域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不满和怨恨情绪。农民因为土地征迁而不断积聚怨恨,工人因为劳
7、资冲突而不断积聚怨恨,领导干部因为升职压力和各项考核而不断积聚怨恨。物业纠纷、交通肇事、环境保护、司法案件等等,都成为引发集体行动和怨恨生产的主要场域。各个阶层在相互攀比中都觉得自己遭遇了不公平待遇,所以产生了满腹牢骚和抱怨。以至于在面对与自己利益无关的事件时也会参与其中。“无直接利益诉求”的事件之所以发生,就是因为平时累积的怨恨在特定情境下找到了发泄口。一个小小的街头纠纷也能酿成一场集体无理性发泄,在瓮安事件中,有直接利益相关的不过十几个人,结果有300多人参与其中。 第二,怨恨的强度、烈度日益加强,表现
8、为起燃点低,升级恶化快。怨恨似乎有一种特殊的能量能将在场公众迅速组织和动员起来,使群体性事件瞬间恶化升级。怨恨积累的时间越长,人数越多,诱发集体冲突的烈度和强度就越大。与以往相比,我国群体性事件明显增加。据统计,全国发生的群体性突发事件数量从1994年的1万余起上升到2004年的7.4万余起,增加4.8倍,年均递增16.9%;参与人数从73.2万人次上升到374万人次,增加3.2倍,年递增12.3%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