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课堂教学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观念方法和对教学的设计处理直接影响到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关系到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和发展。而长期形成的以考试为目的、灌输为手段、以教师为中心的教育模式,实际上逐步成为一个压制学生自由探索、发现或提出问题的教育。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我们在课堂教学中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教学观念,变应试教育为素质教育,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作为数学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小学数学是义务教育的一门重要课程,是一门极富启迪
2、学生心智、培养创新能力的课程。《新大纲》明确规定:“小学数学必须培养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笔者通过自身在教学中的实践,对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能力进行了详细的阐述。 一、巧妙导入,妙设情境 课堂教学中,新课的导入质量是直接诱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创新能力的动力因素之一。巧妙的导入可以充分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心是愉快的,行动是积极的。这样学生的观察、思维、记忆等活动就会最有效、最主动。导入形成是多样的,设计导入关键是因人、因课而宜。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学内容选择
3、导入形式,把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起固定作用的概念当成新知识的纽带和桥梁。例如,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最喜闻乐见的游戏形式进行导入,利用旧知识作铺垫,创设新的学习环境,激起学生探究新知识的欲望,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基础。 二、增加数学应用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具有不同特点的,独立发展的个体。由于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遗传素质不同,家庭背景不同,人文环境不同,所以看问题的出发点和角度也就不同。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小,容易流于他人的观点,所以,在
4、教学中,我们要帮助学生学会独立思考和探索问题,养成对问题、对知识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以及对问题主动思考的质疑态度和批判精神。我们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使每位学生都能细心观察,大胆操作,放手实验、独立思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和潜能都能得到充分展示。我们不能让学生的思维成为各种题型的奴隶,要尽可能地把每个学生的思维打开,培养他们思维的灵活性,防止思维定势。教师要作为学生学习活动的合、参与者、促进者,给他们充分的时间、空间,为学生提供大量探究、发现、创造表达的机会,让学生的基本能力、基本情感、价值观和创新
5、能力在探索问题的过程中自然形成。另外,新教材中出现了研究型课题的内容,这都强调了要使学生养成用数学观点和数学方法去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自觉意识和思维习惯,进而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指出教材中数学抽象和数学应用的例子,使学生明白数学于现实世界而又反作用于现实世界的道理,进而鼓励学生自主探索,在潜移默化中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三、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创新意识 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情境即社会主义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的帮助,
6、即通过人际间的协作活动而实现的意义建构过程。儿童的发展是在与环境互动中实现的。互动即活动,教学活动需要以相应的环境为载体,来诱发学生产生感知、思维、想象等心理活动或操作、表达、交际等外显活动。创设情境方式多种多样,教师可采用谜语、寓言故事、音乐欣赏、游戏等形式,或利用录音、幻灯、图片等多媒体电教手段,把抽象的数学知识与生动的实际内容联系起来,激起学生心理上的疑团,形成悬念问题,使学生的思维快速进入学习的状态之中。另外,在教学中,我们要把机械操练习题的数学变成充满思考的数学,把学生感到枯燥乏味的数学变
7、成生动有趣的数学,把可怕的使人失去信心的数学变成学生不断获取成功与自信的数学,把脱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抽象数学变成联系学生生活的现实有用的数学。在解决一系列生动的开放的问题过程中,使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发展,从而使我们的小学数学教学从着重培养学生繁杂的运算技能转变为培养学生高层次的数学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总之,在创设学习情境中,教师要注意培养学生有条理、有根据地思考问题。只有善于思考,才能深入地体会到数学的魅力,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唤起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产生强烈的探究意识,使他们喜爱数学。 创新是一个
8、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多年的数学教学经验告诉我们,如何实施“创新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已成为我们一线教育工研究的重要课题,因此,我们要在教学中树立开放意识,把教师“教”的思路转向学生“学”的思路,从问题出发,从学生的学情出发,努力创设开放式的人文情景,建立一种互相尊重、民主平等、自由和谐的师生关系,使学生置身于一种敢于想象、敢于质疑、敢于标新立异的学习氛围中。同时,在教学中形成一种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元互动的交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