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学生间的互补作用

ID:24437687

大小:48.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4

学生间的互补作用_第1页
学生间的互补作用_第2页
学生间的互补作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学生间的互补作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学生间的互补作用数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教学思想的充分体现,同时也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有什么样的教学目标,就能培养出什么样的学生。在数学实践中,在教学目标的确立上,笔者始终坚持“下要保底,上不封顶”的原则,“下要保底”,指的是要遵循教学大纲要求,扎扎实实地完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教学,达到教学大纲中规划的“了解”、“掌握”、“初步”、“熟练”等程度的要求。“上不封顶”是指教师在完成上述教学目标的同时,注重培养学生敢于突破自我。鼓励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越活越好,思路越宽越好,质疑越多越好,方法越奇越好,速度越快越好,争论得越激烈越好,观

2、察得越仔细越好。这种教学目标的完成,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创新意识,确切地说不是在“学会”中形成的,而是在“会学”的基础上形成的。“学会”是学生侧重于接受知识、积累知识,以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而“会学”是学生侧重于掌握学法,主动探求知识,目的在于发现新知识,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学会”是“会学”的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学会”的创造。因此,在课堂教学中坚持把教师的“教”转变成教师的“导”,把学生的被动“学”转变成主动地“学”,教师的“导”是前提,学生的“会学”是升华、是创新。所以,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十分注重“

3、导”的设计。一是要奇异,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感到并不深奥,从而激发学生创造性学习的兴趣;二是要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使学生对学习内容易受到启发,创设学生勤于动脑、富于想象的氛围;三是要符合学生现有的知识水平实际,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四是“导”的深度、广度、坡度要适宜,从而使学生对学习内容、问题等相关的各个方面去积极思考,寻根究底等等。  在设计好教师“导”的前提下,笔者十分注重学生“学”的设计。让学生带着教师“导”的问题自学,其目的是使学生对新知识达到懂和会,即求“会”,这是培养学生创造才能的前提和基础。让学生带着“为什么”去自学,

4、目的是使学生通过不同的理解,达到对新知识解决问题办法的认同,即求“同”,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过程。让学生带着质疑去自学,目的是培养学生于无疑处见有疑,从而激发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去寻求解决问题的其他途径和办法,即求“新”,这是学生创新意识的萌芽。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不是一题一课所能完成的,只有长期坚持,并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学生的创新意识才会逐步形成。  教师要为学生的实践活动创造良好的条件和环境,这对发展学生科学的志趣、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都是十分有利的,符合马克思主义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路线。又能按自己的意愿动

5、手进行实践、操作,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被充分地调动起来了。对于数学课来讲,练习是以巩固知识、形成技能为目的的实践训练活动。但在学校中,抄袭作业的现象越来越普遍,使“练习”这一环节得不到真正反馈的目的。主要是因为班里一部分中、差生有一定的自卑感,缺乏自信心。不爱动脑筋便采取抄的办法“做”练习。为了杜绝这种现象的发生,教师可对中、差生的练习在数量上和难度上放宽要求,必要时可面批面改,增强他们做好练习的自信心,缩短他们与优秀生之间的距离。学生的课内练习、课外作业,要做到少、精、活三个字。对优、中、差三个层次的学生,可布置同样的练习题,但对中、

6、差生的要求要适当降低。  总之,在课堂教学中采用合作学习,是培养创新意识的一种有效方法。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提供的系统材料和问题开展研讨和交流,学习好的学生可以得到更好的发展,中等学生可以得到锻炼,学习较困难的学生可以得到帮助和指导。这样,群体之间可以发挥互补的作用。  〔责任编辑:高照〕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