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武夷山旅游营销策略研究旅游管理112金佳商雪青许婷婷沈晓兵章炬烽1.引言文化旅游是现代旅游审美的回归与品位的提升,是深化旅游开发的必然要求。武夷山是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地,武夷山是座历史文化名山。早在新石器时期,古越人就已在此繁衍生息。观光旅游一直是主体,文化旅游尚未形成气候。武夷山旅游业要有所突破,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把握文化旅游的价值取向,深入挖掘文化旅游的内涵,打造特色文化旅游项目,营造浓厚的文化旅游氛围。文化旅游与传统的观光旅游、度假旅游、会议旅游、购物旅游相比,更突出旅游经历中的文化体验[1]。2.理论研究武夷山西部是全球生物多样性保
2、护的关键地区,分布着世界同纬度带现存最完整、最典型、面积最大的中亚热带原生性森林生态系统[2];东部山与水完美结合,人文与自然有机相融,以秀水、奇峰、幽谷、险壑等诸多美景、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众多的文物古迹而享有盛誉;中部是联系东西部并涵养九曲溪水源,保持良好生态环境的重要区域。武夷山风景名胜区面积约70平方公里,属典型的丹霞地貌,发育典型的丹霞单面山、块状山,柱状山临水而立,千姿百态。“三三秀水清如玉,六六奇峰翠插天”,构成了奇幻百出的武夷山水之胜。古代中国的李商隐、范仲淹、朱熹、陆游、辛弃疾、徐霞客等名家都在武夷山留下各自的墨宝。从历史和科学的角度
3、看,武夷山具有突出、普遍价值,不仅能为已消逝的古文明和文化传统提供独特的见证,而且与理学思想文明有着直接的、实质性的联系,符合世界文化遗产第3、5标准[3]。大自然赐予了武夷山独特和优越的自然环境,吸引了历代高人雅士、文臣武将在山中或游览、或隐居、或著述、或授徒,前赴后继,你来我往。自然山水陶冶了人们的性情,启迪了人们的智慧,人类的活动传播,发展了武夷山,为自然山水增辉添彩。先民的智慧,文士的驻足在九曲溪两岸留下众多的文化遗存:有高悬崖壁数千年不朽的架壑船棺18处;有朱熹、游酢、熊禾、蔡元定等鸿儒大雅的书院遗址35处;有堪称为中国古书法艺术宝库的历
4、代摩崖石刻450多方,其中有古代官府和乡民保护武夷山水和动植物的禁令13方;有僧道的宫观寺庙及遗址60余处。武夷山是道教名山,道教文化资源丰富。武夷山是三教名山。自秦汉以来,武夷山就为羽流禅家栖息之地,留下了不少宫观、道院和庵堂故址[4]。武夷山还曾是儒家学者倡道讲学之地。作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武夷山应充分利用道教文化的旅游价值,开发道教旅游产品,一方面可以丰富武夷山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扩大游客对武夷山文化遗产的认识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利用道教伦理道德的社会教育价值,在旅游过程中强化对游客的环保教育和道德教育,深化旅游的内涵和意义[5]。鉴于武
5、夷山有上述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自然与文化资源,中国政府推荐武夷山申报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重遗产。武夷山于1999年12月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全人类共同的财富。3.实证从以上图表[6]可以看出武夷山的客源地分布的极其不合理,这主要表现为:一是国外客源市场开发远远不够;二是国内客源市场分布相对集中,主要集中在福建省内和江、浙、沪。从2006年武夷山客源分布情况表[7]我们可以看出武夷山的客源地分布的极其不合。根据客源市场相关理论,客源市场受多种因素影响。慢步武夷山,到武夷山一二一,“慢生活·漫享受”的旅游休闲理念已越来越被大众所推崇
6、,人们对品质生活、自由心情、绿色出行、健康人生的需求越来越高。因此人们也更加喜欢武夷山的慢生活。《印象大红袍》山水实景的出现,打破了固有“白天登山观景、九曲泛舟漂流”的传统旅游与审美方式,不仅首次展示了夜色中武夷山之美,同时创造了多个世界第一。世界上最大的“茶馆”,第一座“山水环景剧场”,唯一的“双遗”“印象”作品。置身其中,不仅可以将武夷山最著名的大王峰、玉女峰尽收眼底,还会有穿着民俗服饰的侍女,递上一杯中国“茶王”大红袍,喝尽杯中之茶,以谢山人栽制佳茗的恩典。借茶说山、说文化、说生活,突出一个和谐。在这个浮躁的流行社会,借当下“偷菜、炒房、蜗居
7、”等流行元素,说大王与玉女的爱情故事,说大红袍的来历,说现代人所有的烦恼,说一杯茶所带来的幸福和感悟,这不正是时下各色人等之所需?一杯香茗,淡雅、悠远、仙翁遗石灶,宛在水中央。饮罢方舟去,茶烟袅细香。”这是宋代著名诗人朱熹对武夷“山水茶”的动人描绘。无论家里、还是办公室、或是各种社交场合,人们都在品尝着武夷山茶,茶文化也慢慢渗透在生活的每一个细节里,她逐渐与优质服务、现代生活,品味娴静联系在一起。遍布武夷山的茶馆成为人们交谈、听音乐、休息的最佳选址,无论是大红袍,还是刚刚冲好的正山小种,都散发出馥郁的香气,令人沉醉。今年102岁高龄的张天福,他的养
8、身健体之道就是饮茶。他说“茶是万病之药”,一天也离不开。他高度评价福建茶叶自唐宋以来对发展中国茶文化所做的重要贡献。随着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