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

ID:24379210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4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_第1页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_第2页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_第3页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_第4页
资源描述:

《创设情境 活化思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创设情境活化思维  一、创设情境,培养学生质疑能力  1.无疑处生疑,创设问题情境  在学生读书不觉得有问题处创设问题情境。例如《有的人》一诗中,“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学生读这些似乎很普通的句子,只知“死”和“活”的普通意思,往往不去思考蕴涵在诗中这两个字的深意。教师教学时可以这样设疑:“这里的‘死’和‘活’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用对比的手法?”通过跟随教师一起参与求知过程,学生懂得了学习语文不能浅尝辄止,要善于动脑,善于揣摩词、句的深意。  在不被学生注意的知识点处创设问题

2、情境。《背影》开头写道:“我与父亲不相见已二年余了,我最不能忘记的是他的背影。”学生读书时不注意句中的“已”、“了”、“最”等不同的词语中包含的深情。教师启发学生思考“‘已’和‘了’中包含了怎样的感情?‘最’字起什么作用?”让学生不放过任何一个看似平常的词语,特别是“已”、“了”中包含的极其复杂的感情,从而让学生明白字字句句皆传情,读书时应深入思考的意图。  2.可疑处质疑,创设问题情境  教师可以抓住文本中看似矛盾的地方创设问题情境。例如《孔乙已》一文的文末写道:“大约孔乙已的确死了。”“大约”与“的确

3、”看似矛盾,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教师可以发问:“文中没有交待孔乙己的死,那么孔乙己到底是怎么死的呢?”学生各抒己见。最后,教师再次启发:“这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学生便可水到渠成地认识到根源在于当时的科举制度。这样给学生一个思考的空间,给学生一个解决问题的台阶,使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  二、丰富情境,训练学生直觉思维  创造活动需要逻辑思维,但更多的是依靠直觉思维。直觉思维实质上是大脑的一种高级的理性“感觉”,它以极少量的本质现象为媒介,直接预感和洞察到事物的本质。它是创造力的起点,是创造思维的源泉。由于

4、情境教学中的情境是人为优化了的环境,再加上教学过程中对情境的不断丰富,这就使得情境成为训练学生直觉思维的最好凭借。钱梦龙先生在教授《愚公移山》时,曾经给过学生这样一个问题:“遗男要帮忙移山,他的爸爸同意吗?”钱先生想让学生了解“孀妻”和“遗男”的意思,于是设计了这么一个轻松的问题。看似漫不经心的做法为提高学生敏锐的洞察力和迅速捕捉关键因素的能力提供了训练的机会。  三、拓宽情境,鼓励学生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求异思维、辐射思维或开放思维。作为一种认知加工方式,发散思维从问题的起点出发,沿着不同的方向寻

5、求多种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它不满足于唯一的答案,而指向于多种可能的答案,思维是多方向、多角度展开的。发散思维在创造性思维中占有重要地位,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结构成分。正是在发散思维中,我们看到了创造性思维最明显的标志。发散思维是从尽可能多的方面来考察某一问题或事物的思维活动过程。在阅读活动中,阅读者作为思维主体,充分发挥思维活力,不局限于一种模式、一个方面,面对问题做多方面的考虑与分析,就容易出新、创新。情境教学十分重视通过拓宽情境打开学生的思路,寻求多种答案。在语文教材中文学作品很多,其中小说给我们留有

6、的想象空间最大,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点也最丰富,其中推想小说中人物的可能结局更有利于发散思维,因为推想人物可以从多角度、多侧面、多层次进行。尤其是推想小说主人公的过去或者将来,不仅能加深对文章主题的理解,而且能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例如《最后一课》尽管描述了小弗郎士的种种变化,但没有交代他后来会怎样做,因此阅读时也尽可以广泛地推想一下: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之后会怎样?  四、超越情境,培养迁移学习能力  迁移能力是指将一定情境中获得的知识、方法等正确有效地运用到另一个特定的情境(未知的知识)中去的能力。迁移

7、能力在学习中常表现为“举一隅而以三隅反”,触类旁通,灵活运用。叶圣陶老先生曾精辟地论述:“知识是教不尽的,工具拿在手里,必须不断地使用,才能练熟技能的。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这一论述中强调知识向能力的迁移,强调培养学生举一反三、灵活运用语文知识的能力,形成语文迁移能力。如果创设出有利于学生举一反三的迁移情境,就会再次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再接再厉,完成迁移训练。例如阅读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秋思》,在学生理解了这首元曲的内容和抒发的感情后,可创设下面的迁移情境:出示李清

8、照《如梦令》的投影片,要求学生读懂这首词,思考三个问题:(1)这首词描绘了一种什么的景象?(2)这首词写出了怎样的感情?(3)说明这首词与元曲《天净沙·秋思》的异同。由于所给材料和表达的情感在内容上有相似之处,思考的三个问题就自然地把他们带入迁移训练的情境之中。  语文教学这种特定情境中的人际交往,由教师与学生以及文本的多边活动构成。只要教师科学设置开放、包容的教学情境,唤起学生的注意,引导学生动脑、动口、动手,轻松、主动地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