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撰写胡守军第三节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学习目标]1.明确化学平衡移动的概念;2.掌握浓度、温度、压强等条件对化学平衡移动的影响;3.理解勒沙特列原理的涵义,并能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应用;4.通过知识的应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知识重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原理;2.化学平衡移动在实际中的应用;3.化学平衡的有关计算。.[知识要点]1.化学平衡的移动:2.影响化学平衡的条件及规律①浓度的影响:浓度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的方向增大反应物的浓度减小生成物的浓度增大生成物的浓度减小反应物的浓度注意:只有互相混溶的物质才有意义,因此②压强的影响:压强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
2、移动的方向压强增大(体积缩小)压强减小(增大体积)注意:㈠必须,压强变化才有意义。 ㈡压强对化学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区别。③温度的影响:温度的改变V正、V逆的变化结果平衡移动的方向升高温度降低温度注意:温度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区别④催化剂对化学平衡影响。注意:催化剂对反应速率的影响与其对化学平衡的影响的区别总结:即勒沙特列原理。[例题分析]撰写胡守军例1.在稀氨水中存在如下平衡:NH3+H2ONH3·H2ONH4++OH-在下列情况下,NH3,NH4+,OH-的浓度如何变化?①加入少量NH4Cl晶体:[OH-],[NH4+]。②加入少量HCl:[NH3
3、],[NH4+]。③加入少量NaOH晶体:[NH3],[NH4+]。例2.可逆反应:A+3B2C+2D+热量,达到平衡时,要使正反应速率加快,平衡向正反应方向移动,且A的转化率增大,可采取的措施是()A增大压强B升高温度C使用催化剂D增大B的浓度[巩固练习]1.可逆反应:NH4HS(固)NH3(气)+H2S(气),在某温下达平衡。下列各情形中,不能使平衡发生移动的是()A移走一部分NH4HSB恒压条件下,充入氦气C其他条件不变时,充入SO2D容器容积不变时,充入氦气2.反应CaCO3(固)CaO3(固)+CO2(气),在不同温度下CO2的平衡压强如下表:温度℃550650750850897
4、压强Pa5.32×1019.17×1028.37×1034.94×104101×105按要求填空:(1)若升高CaCO3分解平衡体系的温度,同时给反应容器加压,则平衡;A向左移动B向右移动C不移动D无法确定平衡移动方向(2)在一个与外界不能进行热交换的密闭容器中,足量的CaCO3在850℃建立了分解平衡。若将该容器的容积扩大为原来的2倍,当重新达到平衡时容器内的温度将,CO2的平衡压强将4.94×104,理由是3.有a、b两个极易导热的密闭容器,a保持容积不变,b中的活塞可上下移动,以保持内外压强相等。在相同条件下将3molA,1molB分别同时混合于a、b两容器中,发生反应3A(气)+B
5、(气)2C(气)+D(气)(1)达平衡时,a中A的浓度为Mmol/L,C的浓度为Nmol/L,b中A的浓度为mmol/L,C的浓度为nmol/L,则Mm;Nn;(填①<②>③=④无法比较)(2)保持温度不变,按下列配比分别充入a、b两容器,达平衡后,a中C的浓度为Nmol/L的是(),b中C的浓度为nmol/L的是()A.6molA+2molBB.3molA+2molCC.2molC+1molB+1molDD.2molC+1molDE.1.5molA+0.5molB+1molC+0.5molD(3)若将2molC和2molD充入a中,保持温度不变,平衡时A的浓度为Wmol/L,C的浓度为Y
6、mol/L,则W和M,Y和N之间的关系为WM,YN(4)保持温度不变,若将4molC和2molD充入a中,平衡时A的浓度为Rmol/L则AR=2MBR2M()4.在高温下,反应2HBr(气)H2+Br2-热量,达到平衡状态,要使混合气体颜色加深,可采取的方法是()A减小压强B缩小体积C升高温度D增大氢气的浓度5.可逆反应A(气)+nB(气)2C(气)撰写胡守军+热量,在一定温度下,反应物B的转化率与压强有如下图所示的关系,那么n值一定是)An>1Bn≥1Cn=1Dn≤16.在密闭容器中通入体积比为1:3的气体X和气体Y,在一定条件下,可逆反应X+3Y=PZ达到平衡时
7、,有50%的Y转化为Z,反应前与平衡时容器内的压强比(同温下)是4:3,则系数P是()A1B2C3D47.容积为1L的固定的密闭容器中充入2molNH3,在一定条件下发生下列反应:2NH3=3H2+N2,达到平衡时C(N2)为0.9mol/L。若维持原温度和体积不变,按下列物质的量加入起始物质,达到平衡时,容器内C(N2)不能维持0.9mol的是A1molN2+3molH2B2molNH3+1molHeC2molN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