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

ID:24319453

大小:68.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_第1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_第2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_第3页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_第4页
资源描述:

《2016高考语文全国卷一作文分析及范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应用文档-天天文库

1、全国卷I:奖惩之后  (适用地区:河北河南江西广东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山西)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进步与退步,表扬与批评,思考评价与发展的问题。  阅读漫画,结合材料的内容和语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问题,自拟标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解析:  作文题的材料是一幅漫画,漫画作文大意为,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100分,得了奖励;第二次考了98分,得了一巴掌。另一个孩子第一次考了58分受到批评;第二次考了61分获得奖励,看图写作题目自拟。  漫画可以有多个视角,可以竖着看,可以横着看,甚

2、至可以斜着看。从不同的视角可以看出不同的内容和寓意。  语文考试结束后,广东省高考语文评卷组副组长、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李金涛教授对作文题进行点评。该漫画可以从三个层次来理解。一、学生家长十分重视学生的学习分数,学生学习成绩尽管起点很高,但有了退步,仍受到家长的惩罚;学生成绩尽管起点较低,但有了进步,也受到家长的奖赏。虽然同样受到奖赏或惩罚,但两个学生的分数差异很大,这反映了家长对学生学习分数的态度。二、学生家长的态度,其实反映了当前教育中存在的片面追求分数、片面追求升学率的问题,以及培养什么样的人的问题。三、从更抽象的角度,这也反映了目前社会上对进步、退

3、步的态度。教育,是为优雅的前行潮阳一中语文老师钟玮漫画中,两个唇印与两个巴掌,在鲜亮的分数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眼。假如穿超千年,孔夫子看到这幕,是会开怀一笑,亦或蹙眉不语?毕竟,我们向是不耽以最坏的恶意来揣测国人的。分数有值,幸福无价,毕竟,在物欲横流的社会,仍需保有一份对不完美人生的敬意,我们,要学会优雅地前行。      诚然,学业重要,分数是衡量学业的重要手段,谁都不甘为人后,谁都愿金榜题名。考试给了所有人以公平,也考验着人们不同的评价态度;学习给了普通人以机遇,也淬炼着我们不同的内心渴望,如果生活永远都如西西弗斯的周而复始的巨石,那种压迫感,自是社会难以

4、承受之重。       加缪说“攀登顶峰,这种奋斗的本身就足以充实人的心。人们必须相信,垒山不止就是幸福。”相比分数与光环,对幸福的追寻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给予孩子阳光、智慧、包容的态度,才应是教育赋于人最强大的力量,《最强大脑》赛事中,在父亲管束下极少有假期“天才少年”李云龙以为自己落败时的崩溃痛哭,与爱好广泛、潇洒的对手安德烈因担心云龙而黯然落泪形成鲜明对比,陶子的一句“云龙,你的人生,要因为遇见安德烈而有所改变!”,点醒不仅是台上台上的观众,更是我们整个社会对教育的思考,借用比赛落败但征服全场泪点的孩子安德烈的话说:我是来享受比赛的!享受过程、体验快乐、

5、学会分享,才能给孩子以优雅绽放的姿态。      教育是为了优雅地前行,更是为了给人探求的勇气。教育中从不乏对分数的历练,缺乏的常常是给予人格的涵养与包容的心态。很多时候,反观我们的教育,对分数与完美地过度追求,仍是社会与家庭不能承受之殇。且不说萧百佑、蔡美儿狼爸虎妈式教育剥夺孩子幸福童年换来所谓的名校,也不说同为室友的复旦投毒案让死者难安生者痛心,单是留守儿童毕节四兄妹自绝于世,留光环于世人却将痛苦隐于心底的“史学奇才”林嘉文挥别人世的悲剧,都不禁让我们深重反观社会功利教育之痛、灵魂之重。教育的理念不应为分数与光环所捆绑,而应激励人们坚强直面人性的脆弱,哪怕

6、在微光中也能执著地追寻希望与幸福,才是教育真正的力量!       自古不以成败论英雄,蒲松龄、金圣叹都曾金榜无名,却流芳百世,成就大业,教育不是刻舟求剑,人生不乏残缺之美,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成也好,败也罢,慢一点,静一点,优雅地前行,才能成就人生最美的风景!一个巴掌,拍出了教育的悲哀揭阳市揭东第一中学教师 黄炎真给你一个巴掌,因为你的分数从100分掉到98分;给你一个巴掌,你的分数就从55分上升到61分。有人说,这第一个巴掌“拍”出了“警醒”,这第二个巴掌“拍”出了“激励”。我弄不清楚,是第一个巴掌好还是第二个巴掌好,但我明白,当分数跟巴掌联系在一

7、起,“体罚”的味道就出来了,所以我说:“这一个巴掌,拍出了教育的悲哀。”望子成龙成凤,望生成才成功,那是无可非议的,但在孩子的教育上是否一定要有家长、老师的“巴掌”存在,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中国的教育,是有“拍巴掌”的历史的。《学记》中有“夏楚(夏jiǎ圆和楚方,一种教杖)二物,收其威也”的说法;《礼记》中也有“朴作教刑”的古训。可见,以棍棒为特征的“巴掌教育”在古代已经存在,而“棍棒出孝子,不打不成器”更因为它的“源远流长”为很多的家长所信奉。前一阶段,随着“虎妈蔡美儿”在大洋彼岸的“红火”,“中国狼爸”萧百佑也“火”了一把。萧百佑认为“打”是一种文

8、化,他坚持“用最传统、最原始的古老方法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