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

ID:24303356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1页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2页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3页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_第4页
资源描述:

《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关于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导读:物理和公式方面的论文怎么写。此篇学生物理解题能力的培养优秀范文供大学生们写作这类毕业论文参考阅读,希望文章中某毕业论文提纲模板会对你的论文写作能有帮助。曾现涛龙艳红东宝区仙居乡初级中学,湖北荆门448000中图分类号:G633。91文献标识码:A:10027661(2014)21001402解题是学生能力的体现,正确运用物理概念和规律解答种物理问题是物理教学中最终要达到的一个重要目标,下面何培养学生解题能力谈谈本人教学实践中的一点体会.一、仔细阅读,培养学生的审题能力教师分析讲解时,一般采取让学生读题(熟悉题目),然后让学生从下列几个环节来分析题目

2、.1.抓住题目条件中的关键词理解题意时,要求学生注意对关键词(或字眼)的理解,:条件中出现了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说明了什?升高与升高到含义一样?此外还有光滑正常发光形状相体积相等质量相等等等.为这些字眼通常是我们解题的抓手,果解题时轻易放过或忽略这些字眼,那你理解的题意往往是不全面的,或者完全是错误的.例:某学用水平推力推停平直公路上的汽车,没能推动,这时推力(选填大于、于或等于)汽车受的阻力.本题许多学生错填成于,原是仅凭借错误的思维定势,没有抓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没能推动.没能推动说明汽车是静止的,静止说明汽车受平衡力,而平衡力大是相等的,此,水平方向上推力等于汽车受的阻力.

3、2.挖掘和利用题目中的隐含条件谓隐含条件,是指题目中含而未露、不易察觉的固有条件,常是巧妙地隐蔽题设的背后,极易被人们忽视.例:家庭电路隐含电源电压为220V、求解电磁波的波长或频率时隐含电磁波的速度为3Χ108m/s、测量电阻或电功率时,实物图中果只有2节干电池,隐含电源电压最大为3V等等.审题时,能深挖题目中的隐含条件,充分加以利用,常常以使问题得到迅速而巧妙的解决.,只能使问题陷入困境(常常认为题目缺少条件),或是得到错误的结论.二、从物理基础知识入手,全面透彻地理解物理公式物理概念和规律是物理学的根本.只有透彻地理解了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能灵活地运用物理公式,能答题时找到

4、解决问题的依据,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理解物理公式,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1)理解公式中每个字母代表的物理量及其物理意义(2)理解公式的适用范围(3)一性:理解公式中的每一个物理量都是针对一个研究对象或一工作状态而言的(4)统一性:运用公式进行计算的时候,物理量的单位要对应统一、对于教材中涉及到的每一个公式,老师都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从以上四个方面来理解,使学生运用一个物理公式进行计算的时候,形成一种条件反射,自然而然地从上述四个方面对题目的信息进行正确判断,对公式进行正确的选择,避免使用公式的过程中,张冠李戴,生搬硬套.三、中求异,培养学生的解题能力解题中,通常采用中求异的

5、方法,一题多问、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等.1.一题多问.中考前的复习中,教师的作用不仅仅是帮助学生回顾学的知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形成整合知识的能力.运用一题多问的方法,对一道题,从不的角度出发,提出不的问题,以加强知识点间的串联,易于提升学生综合分析能力.2.一题多解.解题时,往往以通过多种途径获得答案,教师要经常注意引导学生从不的角度去分析、思考,启发学生找出更多的思维途径,以求最佳的解题方法,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发散性.3.一题多变.一题多变,是指从多角度、多方位对例题进行变化,引出一系列与本题相关的题目.一题多变,主要包括题型变换、条件变换两种形式.例:填空题和选择题的互换,知和

6、未知的互换等.四、授以渔,帮助学生归纳解题方原创出处:shuoshilunargin-top:5px;margin-right:10px;text-align:center;float:left;argin-left:10px;border:1pxsolid#ddd;border-bottom:2pxsolid#ddd;position:relative;overfloargin:0auto;font-size:12px;color:#666666;">物理和公式毕业论文提纲模板实效性.总,正确解答物理问题是学生学习能力和效果的具体体现,只有我们教学中不断培养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

7、加强解题方法的指导,能不断提高学生解答物理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益.(责任编辑全玲)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