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89262
大小:66.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3
《浅谈儿科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儿科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屈红通山县人民医院(湖北通山437600)[中图分类号]R473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810—5734(2012)10-102-022012年,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修改了多种儿童用药的说明书,进一步规划了儿童临床用药。关注儿童用药安全,体现国家对儿童权益的重视和保护。木文就如何合理使用抗生素,谈几个应注意的问题,供临床医生参考。根据2011年北京和上海两地医院数据估计[1],我国每年用药物中毒而就医的儿童约3万一5万人,其中2千至3千入因药物中毒死亡,3千至4千人留有后遗症或致残,因此,合理用药、安全用药己引起医务人员高度关注。抗生素是应用最广的
2、和最重要的抗感染药物,同时也是滥用最严重的药物,任意滥用不但会产生副作用,还可能给病儿带来一系列不良后果,木文就如何在儿科合理使用抗生素方面谈几点体会。1应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临床常用的抗牛.素括青霉素类,B内酰胺类、四环素类、氨基糖苷类、氯霉素类、大环内酯类、林可霉素类、多肽类、喹诺酮类、氯霉素类、抗结核药、抗真菌药及其他抗生素[2]。不同的抗生素各有其一定的抗菌范围,每一种抗生素都可能对多种细菌产生作用。所以,应用抗生素应严格掌握适应症,滥用抗生素可延误诊断和治疗。笔者认为,未列入处方药品0录的各种抗生素(如磺胺类、抗结核类、抗真菌药)在全国所有零售药店必须凭执业医师处方才能销
3、售。2应用抗生素泣掌握各种副作用滥用抗生素可以引起药物不良反应,增加患儿的痛苦,严重者可危及生命。如青霉素可导致过敏性休克,庆大霉素,链霉素等均可引起听神经的损害,最后导致药物性耳聋,主要是在母亲怀孕的吋候使用了过量的庆大霉素或是不合理使用而导致先天性耳聋。由于抗生素对人类的贡献之大,而导致副作用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或者是对它的副作用视而不见。由于新生儿尤苏是早产儿因肝脏葡萄糖醛酰转移酶不足,因此,位用氯霉素吋不能与萄糖醛结合而游离在体内,容易发生急性中毒引起“灰婴综合症”。6岁以下小儿应用四环素族药物可引起乳牙或恒牙变黄。对抗生素的使用,必须全面考虑个体因素及药物疗效与毒性反应作
4、出合理个性化治疗方案[5]。3应用抗生素应注意药物的配伍与耐药性肠球菌对常用抗生素均出现不同程度的耐药,对大环内酯类耐药率最高为79.3%[4],其次为环丙沙星、四环素、左施氧氟。因此,应重视抗生素的耐药性。随着抗生素的广泛成用及长期反复不足量用药,使多重交义耐药菌珠不断增加,给临床的治疗带来极人困难,建议临床医生特别对住院病儿应根据药敏试验结果合理使用抗生素。有些药物之间可产生相互影响,红霉素不可与维生素C冋服,因为维生素C。可使红霉素的甙链水解失效,不可将卡苄西林与萄糖液配伍静滴,不然会产生不冋程度的水解或脱水缩合反应。为了儿童用药安全、有效,一定要注意抗生素与其它药物的配伍禁忌。
5、4应用抗生素主张现用现配各家医院儿科输液病人都很多,有些医院往往提前将抗生素先溶解稀释,常致药物效价降低其至增加毒副作用。原因主要是抗生素较不稳定,在生产贮存使用过程中易发生水解、氧化、聚合等反应[5],所以药液配置后放置时间不宜过长,故欲静脉滴注青霉素时应现用现配或溶于生理盐水中,药性较稳定。5应用抗生素成在医生的正确引导下使用为了儿童的健康,临床医师、药剂师都应主动宣传抗生素使用的知识,提高患者尤其是儿童家长对抗生素使用方面合理用药的认识,让家长们了解使用抗生素吋,如果不合理或滥用,可以增加药品不良反应的发生,造成细菌耐药的严重后果和危害性,争取逐步改变一些儿童家长自我购买,使用抗
6、生素的习惯,引导病人家属一定在医生指导下使用抗生素。总之,儿童用药必须慎重考虑使用抗生素的适应症,冇针对性地选用,通常以选用一种抗生素为宜,能用窄谱,不用广谱,能用基本药物,不用新型昂贵药物,能用一种药就不联合用药。遇有严重感染或一吋难以确定致病菌吋可联合用药,不宜种类过多,笔者认为,临床医生、药师都要认真反复学习《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6],熟悉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症和注意事项,真正做到科学、合理使用抗生素药物。参考文献[1]鲍庄应立法强制使用药品儿童安全包装健康报2012.5.29第5[2]张秋梅呼吸内科抗生素的合理应用中国医药卫生2009.10(6):97[3]陈武胜抗菌药物
7、在临床上的合理应用中国保健营养2011.12.学术版总247期[4]千小丽沙丽塔娜提白山等我院医院感染致病菌的分布及耐药分析中华综合医学杂志2004.6(8)[5]张紫洞,熊方武药物导致的变态反应,超敏反应tj)抗感染药学2004.1[2]:49[6]夏国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4年版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