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226227
大小:62.6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与对策李骁(通江县人民医院四川巴中636700)【中图分类号】R197.32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3)21-0122-01【摘要】目的探讨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的院内感染的临床特征与护理对策。方法选取2010年1-12月我院心血管内科住院的585例病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院内感染率、危险因素,并提出护理对策。结果该组病人中有30例发生院内感染,感染率为5.1%。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d,合并有基础疾病、心功能较差及侵入性操作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结
2、论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发生率较高,应该加强护理干预,预防感染的发生,改善病人的预后。【关键词】心血管内科院内感染临床特征护理对策院内感染是心血管内科病人常见的并发症,其不仅使住院时间延LC费用增加,直接影响疗效,而且增加病人及家属的经济和心理压力,激化医患关系矛盾[1]。因此,分析心血管内科病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采用有针对性的预防性护理,降低院内感染的发生十分重要。现对我院2010年1-12只收治的585例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585例心血管内科的住院病人,均经冠状动脉造影、经超声心动图确诊。
3、其中发生感染者30例,感染率为5.1%。30例感染者中男性16例,女性14例,年龄41〜77岁,平均年龄57.2±5.3岁。病程3个月〜10年,平均6.8±2.4年。冠心病18例,高血压性心脏病7例,风湿性心脏瓣膜病3例,扩张性心肌病2例。1.2研究方法参照卫生部《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进行诊断。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感染组和未感染组的一般资料进行分析,括姓名、性别、年龄、基础疾病、住院时间、心功能、侵入性操作情况(留置导尿、深静脉插管、鼻饲、气管插管、气管切开、呼吸机等)以及抗生素的使用情况,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进行统
4、计分析。护士针对各种危险因素有针对性地实施护理。1.3统计学处理以频数表示计数资料,计数资料比较用χ2检验。用SPSS11.5统计学软件。以p<0.05为具冇统计学意义。2结果年龄≥60岁,住院吋间≥30d,合并有基础疾病、心功能较差及侵入性操作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见表1。表1心血管内科住院病人院内感染的危险因素3护理对策⑴成立医院感染三级管理制度,由主管院长、院感科、科室院感管理小组组成。科室感染管理小组由科主任、护士长、医师、护士各1名组成,负责科室消毒瞞离制度的培训及落实。感染管理小组每季度对训
5、练器材、物体表面、工作人员之手、空气进行抽样检查,针对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整改。⑵加强对病人及其家属感染控制知识宣教:重点进行手卫生、口腔卫生、饮食卫生的知识宣教。同时对家属进行必要的院内感染基本知识的宣教,矫正病区内病人及家属的一些不良行为,让他们积极配合工作。⑶加强营养支持。⑷进一步制定切实可行的预防呼吸道和消化道感染的防控措施,保证一患一套检查护理用具[3】,尽量减少对病人不必要的侵入性操作,并由当班护士每日检查消毒隔离情况,加强无菌操作,做好空气消毒及卫生管理,定时开门窗通风,保证室内环境清洁、空气流通。⑸对正在感染或可能发生感染的病人进
6、行前瞻性监测,一旦发现感染及吋隔离,阻断医院内感染的暴发流行。4讨论院内感染作为心血管内科病人的并发症之一,发生率居高不下。心内科病人感染的症状可不典型,仅表现为萎靡不振、食欲减退、低热或心力衰竭突然加重等,但合并感染的患者的病死率显著高于无感染者。本研究中院内感染的发生率为5.1%,高于一般疾病医院感染水平,这提示寻血管疾病病人是院内感染的高危人群。本研究结果显示,发现年龄≥60岁,住院吋间≥30d,合并奋基础疾病、心功能较差及侵入性操作为感染的危险因素(P<0.05)。因此,对于心血管内科住院的患者年龄越大、住院的时间越长、
7、合并的疾病越多、心功能越差及进行侵入性操作,其发生感染的可能性越高。其中年龄≥60岁的病人,身体机能较差,免疫力下降、营养不良,且常合并有基础疾病,加之自理能力较差,这些都是院内感染的直接易感因素。住院时间≥30d,住院吋间越长,患者较差感染的可能性就越人。心功能较差的病人常合并肺淤血、肺水肿、支气管黏膜充血水肿,对入侵病原菌的防御、抵抗能力下降,容易发生感染。侵入性操作容易损伤呼吸道粘膜,降低了鼻咽部粘膜影响图案眼及纤毛的清除功能,削弱了咳嗽发射。鼻管、胃管、尿管都为细菌定植提供了较好的通道,静脉导管可引起血液感染等,这些多增加了感
8、染发生的可能。针对感染的危险因素,我们进行了全方位预防性的护理措施,并进行前瞻性的监测,以期有效降低感染的发生。参考文献[1】容峰,曾贱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