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异同》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跨文化语言交流的理解异同摘要跨文化交流是互通有无、融合趋同的一个过程。在跨文化语言交流中通常会在理解上出现一定的差异,主要表现在听不懂和误解两个方面。本文主要针对人们在进行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理解异同方面展开论 关键词跨文化语言交流理解异同 语言,作为人与人之间交际的重要工具,在实际的交流中会受到文化系统的制约,因此,会出现跨语言文化交流中的理解差异。跨文化交流是指在“跨文化相遇”中有着不同语言文化背景的人们所进行的交谈,谈话的双方所使用的语言对于一方来说是母语,而对于另一方来说却是外语,也可能对于双方来说,这种语言均不是
2、自己的母语。因此,在进行跨语言文化交流可能中会出现理解方面的异同。 一、跨文化交流语言交流中的差异 随着全球化的时代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程度也不断加深,进而使中国与世界文化交流更加密切,跨文化领域的交流也是越来越频繁。语言作为记录人类历史以及人类思想的重要工具,每一个国家,乃至每一个民族的语言都是各具特色的。在进行跨文化交流过程中,语言交流占据最重要的位置,但是也会面临一些文化冲突,因此,应针对跨文化交流中理解的异同情况,有意识的提高对语言的运用以及交流能力。 (一)称呼上的差异。 中西方语言在称呼上有一定的差异性。比如
3、,在中国,年轻人见到年长的人不能直接称呼其名,但是在西方却可以直呼其名。在大学校园中,中国学生经常同他的外语教授这样讲话“老师,您可以帮我吗?”这样的语句,但是在社会交际语言上却是不合时宜的。在英语中,Mr.Mrs或者Miss被用在一个人的姓氏前面是习以为常的。教授是在大学里被用来放在他们的姓氏前面的。又如,在中国,姑妈、姨妈或者叔叔、舅舅等各是一个词语,但是在英语中,aunt却代表姑妈、姨妈,uncle容括了舅舅、叔叔两个词语。这也是中西方语言之间的差别。 (二)表达方式存在的差异。 由于文化方面存在的差异,人们交往的方式通
4、常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性。中国人通常为维持各方的关系,倾向于在做好每件事时都避免公开抨击或者正面的反对某个人的意见和看法,通常不会直接用“不”来回绝人。依据中国的传统观念,用“不”回答,不仅会影响团结,而且还会影响整个团队的和谐。但是美国人以及英国、加拿大等国家的人通常都是非常直率的,他们会通过直接表达的方式展现自己的观点和看法。 在日常生活中,表达方式的差异性也会表现出来。有一个人到加拿大的朋友家做客,女主人对他说:“在你吃饭的时候,请自己动手用餐。我们晚餐的时间通常是五点半。如果你晚上饿了,请到楼上吃点宵夜,请自便。”那天晚上
5、他感觉很饿,但是他也没到楼上去吃,他还想为什么女主人没再次邀请他去吃饼干呢!为此他感到很困惑。其实,在这些国家,他们总认为客人是诚恳的,如果你想要,你就不会拒绝,但是,在我们中国的文化里,客人通常不会立刻说好的,他们通常会拒绝邀请,并期待再一次的要求,这也是跨文化语言交流中表达方式的之间差异。 (三)跨文化语言交流中隐私方面的差异。 在西方,十分重视自己的隐私权,如果想更深一步了解西方的文化,就应该注意了解他们对隐私权方面的概念。中国人在隐私这一方面的观念比较薄弱,讲究团结友爱,因此,中国人往往很喜欢了解别人的酸甜苦辣,对方也
6、愿意坦诚相待。但是西方人却讲究个人的空间,不喜欢别人过多的追问自己的事情,这就是中西方之间隐私问题上存在的差异。比如:中国人第一次见面时通常会问对方的年龄、婚姻状况以及职业等,中国人认为这也是一种礼貌,但是西方人则认为这侵犯了他们的隐私。因此,我们应意识到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差异问题。 二、以龙与Dragon为例分析中西方文化之间的语言差异 无论是哪个国家、哪个民族都存在这样或那样的忌讳,因为在不同的文化中,数字、颜色以及动物形象的意义是不相同的。比如说西方的“Dragon”不能与中国的“龙”混为一谈。“Dragon”在西方被认
7、为是一种充满霸气,并且攻击性十分强大的庞然大雾,在基督教文化中是恶魔撒旦的化身,是西方人想要除掉的对象。这一形象与中国人千百年来心目中的形象是不相同的,自始至终中国人都坚信我们是龙的传人。在中国的文化语境中,中国龙是中华民族的一种精神乡长,它是一种身体瘦长、吉祥威严的动物,也是对许多动物以及天象经过多元融而产生的一种神物。它是风调雨顺的一种保证,也标志着民族的和谐。不仅是中华民族的精神符号、文化标志,也象征着吉祥。因此,在对外交流中,我们不能将中国龙简单的翻译成Dragon,因为它涉及到中华民族千百年来的一种伟大的精神,我们应严格
8、维护民族、国家的利益。 “龙”与“Dragon”的理解之间存在的差异性,是跨文化语言交流中的一个典型的差异性问题,我们在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辨析时,应具备必要的跨文化方面的知识,通过理性的分析,进一步了解其中的区别,然后在今后的跨文化语言交流中应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