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93792
大小:27.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蓄电池充放电特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行业资料-天天文库。
1、蓄电池的充放电特性2010-08-23 网络 转载蓄电池具有自放电效应。从生产制造车间到用户使用,大约要延误数月的时间。以PA-NASONIC蓄电池为例,在30℃的环境温度下贮藏8个月,蓄电池的残存容量仅为出厂时的一半,因此对于新购买的与UPS配套的蓄电池,一般要进行一次较长时间的充电,这叫做初充电。蓄电池的初充电电流大小应按0.1C来充电,蓄电池在放电终了后可进行再充电,这叫正常充电。目前在UPS中普遍采用两种充电方式:浮充和脉充。所谓浮充电是指整流器的输出与蓄电池并联工作,并同时向负载供电,实际上此时整流器提供的电流分两路,一路送给负载,另一路送给蓄电池
2、,以补充蓄电池自身内部损耗,浮充充电工作方式接线简单,对改善UPS输出瞬态响应特性有好处。脉冲充电的特点是充电电流随蓄电池容量而变化,用这种方式充电,可以缩短充电时间。 1.充电电压 由于UPS蓄电池属于备用工作方式,市电正常情况下处于充电状态,只有停电时才会放电。为延长蓄电池的使用寿命,UPS的充电器一般采用恒压限流的方式控制,蓄电池充满后即转为浮充状态。 对于端电压为12V的蓄电池,正常的浮充电压在13.5~13.8V之间。浮充电压过低,蓄电池充不满,浮充电压过高,会造成过电压充电。当浮充电压超过14V时,即认为是过电压充电。严禁对蓄电
3、池组过电压充电,因为过电压充电会造成蓄电池中的电解液所含的水被电解成氢和氧而逸出,使电解液浓度增大,导致蓄电池寿命缩短,甚至损坏。 2.充电电流 蓄电池充电电流一般以C来表示,C的实际值与蓄电池容量有关。举例来讲,如果是100Ah的蓄电池:C为100A。松下铅酸免维护蓄电池的最佳充电电流为0.1C左右,充电电流决不能大于0.3C。充电电流过大或过小都会影响蓄电池的使用寿命。 理想的充电电流应采用分阶段定流充电方式,即在充电初期采用较大的电流,充电一定时间后,改为较小的电流,至充电末期改用更小的电流。充电电流的设计一般为0.1C,当充电电流超
4、过0.3C时可认为是过电流充电。避免用快速充电器充电,否则会使蓄电池处于“瞬时过电流充电”和“瞬时过电压充电”状态,造成蓄电池可供使用电量下降甚至损坏蓄电池。过电流充电会导致蓄电池极板弯曲,活性物质脱落,造成蓄电池供电容量下降,严重时会损坏蓄电池。 3.充电方式 铅酸蓄电池放电产物是硫酸铅,若不及时转化掉,会使蓄电池处于充电不足状态,从而降低蓄电池放电容量和缩短蓄电池使用寿命。因此,必须使蓄电池组处于充足电状态。对不同情况,可分浮充和均充。 (1)浮充充电。在线式蓄电池组是长期并联在充电器和负载线路上,作为后备电源的工作方式。一般情况下,都
5、采用浮充充电,单体蓄电池电压控制在2.25V(相对于2V蓄电池),并定期观察、记录浮充电压变化。如果单体蓄电池电压偏低,说明蓄电池充电不足,容量不够,应注意跟踪。 (2)均衡充电。所谓均衡充电是把每个蓄电池单元并联起来,用统一的充电电压进行充电。如果蓄电池组在浮充过程中存在落后蓄电池(单体电压低于2.20V,相对于2V蓄电池),或浮充3个月后,宜进行均充过程,其单体蓄电池控制在2.35V,充6~8h(注意,一次均充时间不宜太长),然后调回到浮充电压值,再观察落后蓄电池电压变化,如电压仍未到位,相隔两周后再均充一次。一般情况下,新的蓄电池组经过6个月浮充
6、、均充后,其电压会趋于一致。均衡充电电流一般选0.3C或略小于0.3C。额定电压为12V的蓄电池,均衡充电电压一般选14.5V。当UPS的蓄电池在使用中遇到下述情况之一时,要想恢复蓄电池的可充放电特性,应采用均衡充电的办法来解决。 1)过量放电使得蓄电池的端电压低于蓄电池所允许的放电终了电压。对12V的M型铅酸蓄电池而言,其放电终了电压为10.5V左右。 2)UPS蓄电池组中,各蓄电池单元之间的端电压差别超过1V左右。 3)长时间放置不用,超过静态存储时间的蓄电池。常温环境,一般UPS蓄电池的静态存储时间为9个月。当温度为31~40℃时,静
7、态存储时间为5个月(包括新购蓄电池)。 4)重新更换了电解液的蓄电池。 5)放电后末能及时充电的蓄电池。 6)长期工作于浮充状态(即UPS长期工作于市电状态)并超过静态存储时间。 7)不慎放电,将蓄电池端电压放至低于终止电压。 对于NP6-12型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其均衡充电电压为14V左右,最大允许的均衡充电电流小于0.28C;对于LCL12V24P型密封式铅酸蓄电池,其均衡充电电压为14V左右最大允许的均衡充电电流小于8A。 (8)温度补偿。虽然蓄电池的工作温度范围很宽,可在-15~+45℃范围内运行,但是蓄电池运行最佳
8、环境温度为25℃左右,如果环境温度变化较大,需用温度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