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82993
大小:63.12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90例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观察》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90例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观察韩小芳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洛阳电光设备研究所职工医院471000【摘要】目的:对90例毗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进行观察。方法:选取于我院收治的脑岀血患者90例,并随机分时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治疗,实验组给予毗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结果: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患者祌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肿量情况,实验组经过治疗后祌经功能缺损评分和血肿量明显减少,和对照比相比较,具有差异;实验组不良反应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结
2、论:毗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关键词】脑出血;毗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不良反应【中图分类号】R722.1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276-7808(2015)-07-141-01脑出血也称作脑溢血,属于“脑中风”的一种,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严重脑部并发症,严重的影响着患者的生活质量[1]。因此木次对90例毗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进行观察,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木次研究对象,其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
3、料选取2013年10月〜2014年10月我院收治的脑出血患者90例,作为木次研究对象,其中男性患者49例,女性患者41例,年龄51〜72岁,平均年龄56.23岁。出血位置:基底节31例,脑室内29例,脑叶内15例,脑丘13例,其他12例。将所有患者按照随机抽取的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5例,所有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无显著差异,p〉0.05,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1.2治疗方法对照组给予甘露醇治疗,实验组给予吡拉丙坦氯化钠注射液治所有患者均稳定血糖、血压、维持电、水解质平衡,均给予常规对症治疗。实验组:给予20%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批
4、准文号:国药准字H21024279,生产单位:东北制药集团沈阳第一制药有限公司)快速静脉点滴,100ml/次,十分钟内需要输完,q5〜8h,连续使用一周,一周之后改成ql2h,并进行常规速度进行滴注,再用药一周。对照组:给予20%甘露醇(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20056726,生产单位:青岛华仁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快速滴注,每次125毫升,q6〜8h,连续使用一周。1.3评价标准显效:患者头痛、头晕等临床体征得到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减少明显,超过90.00%,未发现病残;有效:患者头痛、头晕等临床症状得到冇效好转,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冇效减少,不
5、低于46.00%,病残程度不超过III级;无效:患者以上临床症状未得到改善,甚至加重,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无减少现象,严重病残或死亡。总有效率=显效+有效。1.4统计学方法两组患者经过一个疗程治疗,实验组总冇效率为95.00%,对照组总有效率与为70.00%,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治疗效果明显高于对照组,详情见表2。2结果2.1两组患者用药治疗情况对比。两组患者经过治疗后,实验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详情见表1。表1两组患者治疗情况比较[(n,)%]2.3不良反应对比所有患
6、者当中除了对照组在使用甘露醇治疗第7天出现2例患者低钾血症以及1例患者肾功能损害,其他患者均未出现不良反应情况。3讨论脑出血使一种常见的神经科急症,病情发展迅速,且往往发病的吋候很突然,并且伴有较高的残疾率、死亡率,为患者自身和苏家属都带来了很大的痛苦[2】。而吡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适合用于治疗颅内压增高,由于此药可以促进脑代谢的改善,增强神经兴奋的传导,能够奋效促进脑内代谢。根据相关研究表示,给予小白鼠灌胃10g/kg,对其血液、心脏、肝脏、肾脏等重要的内脏器官以及功能没有任何影响。与本次研究结果一致,每次实验组未出现不反应。而对照组采用甘露醇
7、,发现不良反应,其原因在于甘露醇为单糖,在人体内无法被代谢,由此引发不良反应的情况出现。另外本次研究表示,实验组治疗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不良反应小,治疗效果明显,因此此方法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参考文献:[1】程蓓.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疗效分析[」].医学临床研究,2014,21(2):320-322[2]李超生,胡玲玲,王引明等.毗拉西坦氯化钠注射液治疗脑出血的临床观察[」].中国临床神经外科杂志,2012,17(5):300-302.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