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

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

ID:24172238

大小:58.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3

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_第1页
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_第2页
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_第3页
资源描述:

《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与应用1甘肃省兰州市兰州大学第一医院甘肃兰州7300002甘肃省金昌市中丙医结合医院甘肃金昌737100摘要:目的了解无菌吸引管在外科手术中的重要性,总结目前市售无菌吸引管的不足,了解新型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研制方法、使用方法及应用方法。方法通过总结目前市售的无菌吸引管现状,探讨不足,从而研制新型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讲解制作方法和使用方法,通过使用举例,说明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在手术应用中的优点。结果讲解使用方法,举例证明新型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的优点,适用于各科、各种手术需要,避免了手术时间的延误。为手术医生,在手术中的技术操作提供了方

2、便,也使无瘤技术操作更加严谨。结论结果表明新型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在外科手术中,有效满足了现阶段医疗技术的各种手术需求,兵有安装简单、操作方便、安全有效的特点。关键词:可伸缩;双管路;吸引管吸引管在外科手术中是不可缺少的必备无菌物品,吸引管一端和负压吸引器瓶连接,另一端在手术台保持无菌与无菌吸引器头连接,形成负压吸引管路。根据手术需要,对术野区进行负压吸引。随着外科手术的发展,无瘤技术操作和同体异术(同一患者,不同科室、不同部位、不同伤口级别,同时进行手术)时,就必须多次更换手术台的无菌吸引接头,有时也根据手术所需,要准备非无菌负压吸引管,有麻醉师进行操作。如给患者在手术进

3、行中进行吸引痰,或吸引胃内溶液等。其缺点是:1干扰术中医生操作;2需多次更换吸引管或吸引接头;3在无瘤技术操作和同体异术手术过程中,存在交叉感染隐患,患者术中风险增加;4延误手术时间;5增加医务人员工作量。为此,我们研制了新型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满足了现阶段医疗技术中各种手术需求。1制作与使用方法1.1制作方法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是由吸引器瓶接U1、吸引管2、丫型分叉管3、可伸缩螺旋管4、控制歼关5、吸引器头接口6组成。吸引管的一端连接丫型分叉管,另一端连接吸引器瓶接口;丫型分叉管连接可伸缩螺旋管;可伸缩螺旋管连接吸引器头接U;可伸缩螺旋管为两个;吸引器头接口也为两个;可伸

4、缩螺旋管上设有控制开关。丫型分叉管连接两条可伸缩螺旋管,根据手术需要,合理利用。1.2使用方法在无菌手术台上,将Y型下端单管路迮接手术台下负压吸引器瓶,将丫型可伸缩的双管路保留在无菌手术台上,根据手术需要,调节开关合理使用。2使用举例说明2.1举例一手术中,对患者行同体异术时,使用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可满足不同手术层级、不同手术部位、不冋科室手术医生共同实施手术,从而避免手术中的污染和交叉感染隐患,大大缩短了手术吋间。2.2举例二在进行普外科手术吋,为便于医生操作或充分暴露腹腔镜下的术野,会要求麻醉师给患者通过鼻外胃管,吸引胃液或胃内气体。良好的术野暴露在手术中起到十分关键

5、的作用[1】。使用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可将一条可伸缩螺旋管保留在无菌手术台上使用,另一条可伸缩螺旋管给手术台下的麻醉师冋吋使用。还可根据距离长短调节伸缩管路,互不影响,避免手术吋间的延误。2.3举例三在恶性肿瘤的综合治疗中,外科手术治疗是最重要的一个环节[2】。手术强调无瘤技术操作,不但能防止和避免恶性肿瘤扩散和种植转移,而且可显著提高恶性肿瘤患者术后的治愈率和生存率[3】。无瘤技术操作在手术中越来越被重视,在恶性肿瘤的手术中使用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可将一条可伸缩螺旋管路在恶性肿瘤区使用,另一条可伸缩螺旋管路在无瘤区时使用。减少和避免了肿瘤种植,也减少术中频繁更换吸引器

6、接头所带来的隐患。为手术医生技术操作提供了方便,为患者缩短了手术吋间,也使无瘤技术操作更加严谨。3体会无菌吸引管在手术中是不可缺的,虽然0前市售的无菌吸引管能起到术野区的吸引功能,但在现代医疗技术的提升和手术要求的提高,市售的无菌吸引管则需要多次更换使用。无菌可伸缩双管道吸引管设计了可伸缩螺旋双管道吸引,有效满足各种手术需求,很大程度避免了手术时间延误,为医生的技术操作提供方便。参考文献:[1】郝迎学,余佩武,钱锋,等.腹腔镜胃癌根治术中助手协助术野暴露的原则与技巧[」].中华消化外科杂志,2014,13(5):389-390.[2】马莉,郝晓玲.恶性肿瘤手术应用无瘤技术过程的

7、护理配合⑴.护理研究,2010,24(36):3348-02[3】吴云玲.无瘤技术在手术中的应用[」].中国实用医药,2011,06(28):194注:本研究设计已获实用新型专利(专利号:201420146148.1)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