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160348
大小:6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78例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78例精神病人拒食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邹玲艳王晓霞(山东省威海市经济技术开发区医院山东威海264200)【中图分类号】R473.7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3-0306-02【摘要】目的通过对我科精祌病人的拒食症状进行临床分析,制定相应的护理对策。方法分析78例精神病人的拒食原因。结果精神病人拒食的主要原因为精神症状,其余依次为情绪反应、药物反应和躯体因素。结论精神病人拒食不能单纯采用鼻饲的方法和补液治疗,应针对原因,采取及时控制症状、处理药物反应和躯体不适、针对症状采取不同的护理措施等三种护理对策。【关键词】精神病人
2、拒食护理精祌病人在饮食方面可能出现的异常现象包括暴饮暴食、拒食、抢食等[1]。其中,拒食症状在临床上很常见。精神病以药物治疗为主,若患者饮食差,进食少或不能进食,就不能耐受药物作用,知识治疗难以维持[2]。因此精神病人的饮食护理就显得尤为重要。以下是我科对78例女拒食病人进行原因分析,制定相应护理对策,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2011年1月至2012年5月,我科共收治女精神病病人488例,其中具有拒食病人78例,年龄在15〜68岁,其中以20〜40岁居多。1.2拒食原因①受精神症状支配,是拒食的主要原因;②对被迫住院有抵触情绪或要求出院被拒绝
3、;③药物引起的吞咽困难;④躯体疾病因素。1.3拒食的治疗鼻饲、补液治疗、药物治疗、MECT治疗。2结果通过对病人拒食的原因进行有效的分析、对症治疗,必要时采取联合治疗等方法,两周后显效62例,占79.49%;好转13例,占16.67%;无效3例,占3.85%。总有效率达96.15%。3护理对策3.1一般护理进餐环境整洁、安静、光线明亮、空气清新;采用集体用餐方式,固定餐桌,定位入座,使病人进餐厅后,0标清楚,各就各位,有秩序也便于工作人员及吋发现缺席者,及吋寻找,做到不遗漏[2】;进餐吋密切观察病人进餐情况,防止病人将饭菜倒掉等情况;餐具统一发放、清洗和
4、消毒,进行统一管理,保证病人的饮食安全,防止病人用餐具伤人或自伤[3】。3.2对症护理3.2.1对在幻觉妄想支配下的病人,应避免病人单独进餐,让病人看见他和其他人的饭菜一样,必要吋可由工作人员先尝,减轻或消除病人的疑虑。3.2.2对木僵、紧张综合征的拒食病人,护士要耐心细致,接触病人吋要态度和蔼、动作轻柔,宜采用单独进餐,或将饭菜置于床旁,冇吋病人会自行进食。3.2.3对住院奋抵触情绪或要挟出院的病人,工作人员要耐心地做好病人的思想工作,讲解进食的重要性,如果病人还是不配合,可遵医嘱对病人进行鼻饲,让病人尝试到鼻饲的痛苦后,自觉进餐,配合治疗。3.2.4
5、对药物引起吞咽闲难的病人,护理人员应立即通知主管医生,尽快控制病人的药物反应,护理人员适时地给病人提供半流质或软食,消除病人的恐惧心理,鼓励病人缓慢进食,防止病人发生噎食。3.2.5对躯体疾病导致不愿进食的病人,护理人员应耐心劝说,适吋进行心理疏导,并尽力设法烹饪病人喜爱的饮食,使之进食。也可允许家属送饭菜。3.3特殊护理3.3.1对于鼻饲的病人,护士应做好口腔护理和鼻饲护理,并做好各种记录,重点交接班;特别是对于兴奋躁动、受幻觉妄想支配的病人,要严防病人趁护士不注意,自行将胃管脱出。3.3.2对于静脉补液的病人,护士应及吋巡视病房,观察病人输液部位是否
6、红肿、发生渗液,输液速度是否过快,是否发生输液反应等等,保证病人的液体顺利滴入,同时做好病人的心理护理,通过暗示等方式,表明病人如果自己进食,就不用进行补液,鼓励病人自己进餐。3.3.3对于施行电休克治疗的病人,护士应密切观察病人的脉搏、呼吸和意识情况,在病人意识未完全清醒前,护士应让病人头偏向一侧,防止分泌物进入呼吸道,注意病人安全。若病人出现头痛、恶心、呕吐、高热等症状,应及时同吋医生,遵医嘱给予相应的处理。若病人出现记忆力减退或遗忘,应及吋做好解释工作,消除病人的不安和焦虑。4结论对于拒食的精神病人,护理人员首先要尊重病人,了解病人的心理。其次,要
7、为病人创造一个良好的就餐环境,根据病人的喜好,选择柔软易消化的食物,并注意食物的色、香、味,以刺激病人的食欲。如何针对病人拒食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方法,使每一个护理工作者应掌握的技巧之一,只冇尽早消除病人的拒食症状,才能保证患者治疗的顺利进行,使病人尽快恢复健康,冋归社会。参考文献[1】沈渔邨.精神病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0:955.[2】李凌江.精神科护理学[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47,48.[3】普新妹.实用精神科护理[M]第1版.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37.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