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体现学生主体性小学数学课应该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是充满欢乐和自由的,应该是以小学生身心特点为出发点,集趣味性和实践性为一体的。如今的素质教育是充分弘扬人的主体性的教育,注重培养和形成学生的健全个性和精神力量,形成学生自主、自由地参与课堂教学活动,积极回答教师的问题的课堂形式,形成良好的师生之间、同学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的参与习惯。也就是要使小学生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成为课堂的主体。这需要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数学教学中承认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和发挥学生的主体性。 一、创设情境,激发
2、学生的主体性 学生学习数学是一种有意义的行动,然而数学知识枯燥不易理解,需要教师推动他们去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内部动力。只有当学生有了学习数学的需要和愿望,才会出现一种主动学习的心理力量。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考虑,结合他们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设计富有情趣的数学教学活动,使学生从周围熟悉的事情中学习数学。例如,我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设计了“买铅笔”的情境,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让学生扮演角色,买铅笔,并且提出了相关的问题,归纳出以下问题:(1)每支铅笔多少钱?(2)买2支铅笔一共要给售货员多
3、少钱?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学生自始至终都能够主动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他们的潜在能力得到了充分发展。 二、优化教学方法 教学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让学生学会知识,而是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掌握学习方法,这也是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标志。学习方法是学习能力的一个基本要素,要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就要加强学生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方法。 1.让学生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 通常情况下,教师很容易满足于学生的正确答案,一个问题一个学生答对了,这个问题就算解决了,但这个学生为什么能答对,别的学生是不是这样想,则一概不予
4、探究。一堂课下来,学生只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因此,教师应经常引导学生对学习过程进行回顾,不失时机地启发学生,了解他们的思想发展过程。这样不仅能使学生有效地总结自己的学习过程,而且还可以在全班学生中起到交流学习的作用。 2.引导学生改进错误 学习过程中的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而错误的发生除了偶然的疏忽,通常有学生心理上或思维上的不足之处。教师要研究学生产生错误的原因,然后引导学生自己先寻找错误并加以消除。学生能够找到错误的原因并加以纠正,那么就意味着他已掌握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三、让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 在小
5、学数学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能力,一条很重要的途径就是让学生在数学学习中经历知识的探索过程。新课程标准中也强调:“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学习数学的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让学生自己发现所要学的内容,并在此过程中进行再创造。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这种再创造的工作,而不是把现有的知识直接传授给他们。我们应做到:“学生能独立思考的,教师不揭示;学生能独立操作的,教师不替代;学生能独立解决的,教师不示范。”在教学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动手操作、
6、自学课本、合作交流,引导学生主动构建知识,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参与中获得创新的机会,提高学习质量和学习效果。 四、培养学生求异思维的思考模式 求异思维,要求思维的流畅性,即指思维敏捷、迅速,能从不同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思考问题。学生多数具有“从众心理”,他们习惯把自己的想法同大家一致起来,答案千篇一律;习惯以课本和老师讲课的内容为准则,生怕自己的意见、见解与老师所定的标准答案不一样。在教学中,我们教师应使学生摆脱这种求同心理,要经常鼓励学生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让他们敢于对课文及老师质疑,并运用讨论法引导学
7、生从多角度、多方面去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锻炼学生找出多种答案的能力,从而培养学生的求异思维。 教育的最终目的是造就具备学习能力,拥有良好人格修养的人。因此教师必须创建一种自主学习的课堂,从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手段,充分发挥情感等动力调节功能的作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在教学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释放潜能和才华,获得持续性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