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中生有巧质疑

无中生有巧质疑

ID:24121541

大小:49.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无中生有巧质疑_第1页
无中生有巧质疑_第2页
无中生有巧质疑_第3页
资源描述:

《无中生有巧质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无中生有巧质疑1、判断求疑。我们对文章中的语言运用、篇章结构、思想内容等产生一定的认识,如果提出问题寻求答案,则会引向对文章的进一步钻研。判断式求疑,是最为常见的提问方式。有时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对文章的全篇或局部,判断其某种情况是否存在,某种特征是否具有等等,这可称为“是非性判断”求疑。分析《鸿门宴》中的人物形象,学生就曾质疑:项羽目中无人、刚愎自用、简单暴躁,他有这么多的性格缺点,到底是不是个英雄?我们有时对阅读对象,提出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见解,进而从中选择一种正确的答案,这可称为选择性判断求疑。学习《游褒禅山记》时,学生对此文的文体提出疑问:这篇古文是游记

2、还是议论文呢?通过深入思考就会明确:本文是一篇游记,是古代游记中的一种特殊体式,它以发议论为主而以记游为辅。它的着眼点不在描绘游山的景致上,而在由游山的感想而发的议论上,字里行间充溢着勤学慎思、探究真理的精神。  2、因果求疑。阅读文章时,如果读到了事情的起因,就去寻求它的发展和结局;如果读到了结果,主寻求它的起因和过程。如《石钟山记》苏轼首先交代了游览石钟山的缘由,对石钟山得名由来的两种说法表示怀疑,接下去自然就会提出问题:苏轼考察石钟山的过程和结果如何呢?像陶渊明《归去来兮辞》,单就题目,我们很容易明白人生选择的结果是归隐田园,那么可以质疑:他为什么要归去

3、呢?归去以后会怎样?再如《孔雀东南飞》,同学们看到兰芝被遣的结果后,总会纳闷:如此美丽善良、勤劳能干的女子,为什么还会被婆婆嫌弃呢?3、矛盾求疑。  在阅读中,我们总会有这样的发现:有些文章的内容之间、内容与形式之间、语言之间,存在着某些互相排斥、互相对立的矛盾现象。这些现象,常常是的有意安排、匠心所在。因此,善于发现它们,并进一步追根究底提出几个“为什么”,的确是一种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有效方法。读鲁迅的《为了忘却的记念》,学生从题目中就会发现一个矛盾:“记念”本身就是不想忘却,为什么偏偏命题为“为了忘却”的“记念”呢?就此问题学生阅读课文,理解好文章首尾两

4、段中的解题性文字,便能悟出文题的深刻含义。  4、异常求疑。就是指发现作品中不同寻常、不合常规的内容和写法,并从这些情况出发,进而提出问题。例如无需写出的偏要写出,似应写出的却有意不写,应该详写却略写,应该略写却详写等等。5、比较生疑。比较是一种很好的认识问题的方法。将有可比意义的篇章放在一起进行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分析对比,就会从中挖掘出更有价值的疑点。比较的对象,可以是语言文字、思想内容、结构技法等等。语言文字比较:像诗歌鉴赏中的“炼字”较为典型,我们常常会将某一诗句中的最有表现力的某字拿出来与其近义词进行置换比较,从而更深入地理解把握诗歌的意蕴。例如大家

5、熟知的贾岛的“推敲”典故。再如陶潜的名句“悠然见南山”,我们可以质疑:如果把“见”字换成“望”字行不行?通过揣摩可知,“见”字用起来更能达意。“望”是有意识的,而“见”是无意识地,自然地映入眼帘。用一个“望”字,人与自然之间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仿佛在自然之外,自然成了人观照的对象。而用一个“见”字,人与自然不是欣赏与被欣赏的关系,人在自然之中,与自然一体,我见南山悠然,料南山见我亦如是。如果是“望”,就成了有意所为,而“见”字正写出了人与自然,乃至于宇宙之间的一种和谐。思想内容比较:如莫泊桑的小说《项链》,我们可以拿它与其姊妹篇《珠宝》比较,都是发生在一对

6、夫妻身上,关于真假珠宝的故事。两位女主人公都年青漂亮,却都生活在贫穷的家庭中,又偏偏都和象征金钱财富的项链珠宝紧紧联在一起。她们的思想品格有什么不同呢?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就会发现路瓦栽夫人以非常的勇气和实实在在的行动顶住了命运的作弄,始终没有用自身资本做交易,没有做丧失人格的事,表现出极大的诚实。而朗丹夫人则表面上道貌岸然,暗地里却男盗女娼。二人之别,判如云泥。再如宋朝苏洵、苏轼、苏辙三父子均以《六国论》为题写文,且作品都成为被后人传诵的名篇。同论“六国”,同是论史类的论说文,三人的观点有什么区别?三苏都是采用开门见山的方法提出论点的。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

7、本原因在于韩、魏、楚三国“赂秦”;苏辙则认为六国“不免于灭亡”的原因在于天下诸侯“不知天下之势”;而苏轼则兼顾两个方面(六国久存和秦王朝速亡),关键在于能否正确对待知识分子。归纳起来,简单地说,老苏谈“赂秦”,大苏谈“养士”,小苏谈“明势”。结构技法比较:白居易《琵琶行》与《李凭箜篌引》两首诗成为唐代诗歌史上表现音乐艺术的两朵瑰丽的奇葩。探究其中的音乐意境,同中有异,异中有同,由此我们可以进行比较:二首诗的写作手法有什么相同点与不同点?两位诗人都借助奇特的想象将抽象的音乐转化为具体的物象,主要用以声摹声和设喻作比相结合的方法来描写音乐。但又各有千秋,《琵琶行》

8、是遵循了现实主义创作主张而写成的,用生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