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不要抛掉教育“问题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不要抛掉教育“问题学生”的最后一根稻草近年来,我国教育界普遍倡导激励教育、赏识教育,强调尊重学生,给学生创造一种密切配合自由的氛围。提倡激励和赏识是否意味着不能批评?学生犯了很严重的错误,该拿他们怎么办?特别是对于那些“屡教不改”的学生应该怎么办?我认为:从学生成长的角度来看,学校是社会的缩影,社会有法律,同样学校也有规则与纪律,如果学生犯了严重的错误,就该用惩罚的手段来教育。但是这里所说的“惩罚”并不等同于大家所说的体罚,两者并不能简单地画“=”号,这应该是学校教育的责任,更重要的是为学生的成长负
2、责。 “体罚”在今天是一个敏感的字眼。尽管多数人还是信奉“严师出高徒”“师道尊严”,但现在老师们已经很少手拿教鞭、指责打骂学生了。因为时代的发展,家庭思想观念的变化以及现实中发生的一件件师生冲突案例,使教师对惩罚唯恐避之不及,以免引火烧身,生怕一巴掌打掉了饭碗,所以不敢罚站,不敢批评,不敢留下学生补作业等。广大教师一下子就成了社会、媒体争相讨伐的对象,每每看到这样的报道,我相信每一位老师的心情都会很复杂。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教师对学生的惩罚教育在很多时候都被人为地无端扩大化了。但是,作为一线教师,
3、对于惩罚,我认为老师们可以灵活施用,我们要客观公正地对待惩罚。没有惩罚的教育是不完整的,甚至是不负责任的。大家都知道,去年教师节前期,教育部作出的一个规定“班主任在日常教育教学管理中,有采取适当方式对学生进行批评教育的权力”。当时我听到这条消息,高兴了好一阵。不过当我们静下心来思考一下,就会有太多太多的疑惑。教师批评学生,本是天经地义的,但如今居然要经批准,且单提班主任的权限,更让人猜测,是否科任老师遇到问题,需要去找班主任帮忙解决? 曾几何时,在我们上小学、初中的时代,老师的教鞭、板条、粉笔头,
4、从来都让我们心惊肉跳;而当时父母往往会这样嘱托老师:我的孩子要是不听话,您该打就打,该骂就骂!那个时代的教育方式,多少有几分简单粗暴的嫌疑,但是回头想想,我这一代人乃至我们之前的学生,却极少有对老师昔日的“狠毒”怀恨在心的,恰恰相反,每当回忆起少小时那些往事,我们往往会感激当年老师的严厉…… 如今的师生关系是怎么了?中国千百年中尊师重教的美德为何变得如此异样?曾经的“严师出高徒”“棍棒之下出孝子”的传统教育手段,如今早被定义为错误。但这些贯穿中华文明的教育手段,能历经千年流传至今,难道其中就没有任
5、何的合理性?不可否认,一些粗暴的教育存在着问题,诸如一些教师打伤孩子的恶性事件时有发生,但是对孩子一味地放任自流,难道就是正确的? 我认为这恰恰是教育误区之两极。如今学生殴打老师、家长控告学校的事件屡屡发生:河南中牟县二中班主任批评了一名学生,被该学生及其同伙打成重伤;安徽省长丰县一名学生用菜刀砍断了班主任的4个手指…… 当师道尊严受到了巨大的挑战,似乎人们该反思一下,对孩子乃至未成年人的保护是理所应当的,但是在执行过程中,我们是否有些矫枉过正?如果我们拒绝教师用严厉的手段去教育学生,任由学生们
6、旁逸斜出地成长,难道真的要等到他们犯下大错,被国家机关强行制裁时,我们才去承认其权利吗?所以,新时代的“教育特色”——“过去是教不严,师之惰,现在是教得严,师之错。” 教育部师范教育司司长管培俊就曾对争议很大的教师“批评权”进行了回应,他表示教师不敢批评学生是不负责任的,是渎职、失职。 我们都知道,教学是一门艺术,批评也是一门艺术,而惩罚更是一门艺术。有罚就要有爱,惩罚后的关爱更是必不可少。由于教育对象的差异性和复杂性,我们难以对其内心的情感一目了然,完全掌控。这就要求我们除了“因材施教”以外,
7、还要注意学生被惩罚后的反应。对行为有异常的学生一定要及时进行心理沟通,不能放不下老师的尊严,心存侥幸。受到惩罚的学生如果长时间萎靡不振,老师一定要及时主动地让他意识到老师已经“忘记”他的错误,依然像以前一样关心他,教育他,使他不会失去信心。惩罚后的关心所产生的教育效果有些时候比惩罚本身的效果更为有效,因为这种关爱来得更及时,更深远,也更令人感动。 有教育就应该有惩罚,正如园丁去修剪花草一样,惩罚学生就是帮他们除去身上的枯枝烂叶。然而,严厉的惩罚除了应该慎用、少用以外,还要做到惩之有爱,戒之有道,罚
8、之有效,爱之有续。唯其如此,才可以让学生信其师,亲其道,才能让家长支持、理解老师和学校的做法,从而真正做到老师与学生、学校和家庭和谐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