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文学与美术的共生与融合..毕业一、文学作品内蕴含的美术意蕴文学作品,特别是中国的文学作品,蕴含着诸多艺术元素,中国的诗歌中不仅有音乐性、舞蹈性,还有绘画性。中国诗歌中的“情”是蕴含诸多艺术的底蕴,“触景生情”和“情景交融”这些可用来评价中国古典诗歌的语句,也可用来评价美学艺术。中国的国学大师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已经将文学与美术的关系表述得很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也。”从他的言论中,我们可知山川之美、造化之秀,这自然界万物,皆蕴含着一种生命力的美。诗与画进行水乳交融,诗情酝酿出一幅幅醉人的画面,而画意也
2、氤氲在浓郁诗情中。唐寅《题画》一诗中言“此中大有逍遥处,难说与君画与君”,..毕业此诗中蕴含画意,也能自画中探知诗情。文学和美术的高度融合体现在散文中,尤其是那些景色俱佳的散文中。中国的散文多是于形散中蕴含深意,于风景人物中提问情感。在散文作品中体现出美术的意蕴,几乎已成寻常。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中关于景色的那段描写,已成不朽的经典,将现实的荷塘赋予梦幻般的美色渲染,使其语句极具绘画的艺术特色,生动地向读者展现了直观的景色美。朱自清将人的五官调动起来,形成一种视觉和嗅觉的模糊,将听觉凸显,将荷塘的美凸显
3、,于文字间读者可以看见一幅“夜下美景图”。二、美术形象可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文学形象多是作家用语言或者文字刻画出来的,而画家则通过对文学作品的深入阅读,再在文学作品中渗入自己的感受,将它用美术的形式进行具体化和真实化的描绘。其实这一表现的过程,就是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作的过程。因此,美术形象可以对文学作品进行再创造。1画家对文学作品的理解画家对文学作品进行阅读时,也会积极地调动自身的各方面素养,并随着对作品的深入将其形象进行具体化。作品阅读结束后,相应的形象也就在心底成形了。当然,对于文学作品的阅读和
4、理解,同一部作品不同的人也会产生不同的感受。如《莎士比亚的喜剧》,爱好文学的人能从中体会到莎翁的语言幽默艺术;平凡的读者能从故事中看到笑点;而绘画家却能自其中想象出人物的形象或者风景的景象,描绘出一幅人物画或者风景画。同时从事艺术事业,画家对文学形象的理解又是迥然不同的,他会在对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想象中,加入一定的绘画手法,或夸张或写实等,再加上他自身的特殊形象,就形成了独特的美术形象。由此可知,美术形象塑造无法脱离文学形象描写,但又是对文学形象的进一步创造,因此,画家理解文学形象的深度,是塑造美术形象的
5、基石。美术表现的形式多种多样,一般表现为绘画、雕塑、雕刻等形式。各种艺术的形式表现手法均不同,因此不同文学形象经不同的艺术形式塑造的美术形象也就不同,因此,对文学形象的再现,需选择一种最理想的表现方式。美术形象塑造也会受到画家生活环境、性格、人生经历等主客观因素的影响。如但丁《神曲》中将人死后要去的地方分为三个部分:地狱、炼狱和天堂,其中他又将地狱分为漏斗形状的九种,细分为18种,而18层地狱说法就源于此处,18层地狱到了中国,就被赋予不一样的色彩渲染,我们常见的地狱画面是一个阴森恐怖、大小鬼弥漫的地方
6、,这就是中国画家对地狱的不同诠释,它受到画家传统教育和地理环境的影响。美术的表现方式中,最新颖的是中国的陶瓷绘画,它不同于雕刻等艺术,陶瓷制作者可以根据自己对生活的理解,或者对文学作品中某种文化的理解,在陶瓷文化中添加绘画元素,从而将文化用不同的绘画方式表达出来。陶瓷文化不仅是一种绘画艺术和文学艺术,也是一种生活艺术。2对绘画形象典型性的捕捉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或风景形象多是源于现实生活,并对现实生活进行高度的浓缩和概括,相当具有典型性,对于形象描写的语句都非常具体有代表性意义。美术形象也和文学形象类似,画
7、家往往喜欢将文学名着中的人物或题材进行渲染,以创造出生动的形象。着名画家德拉克洛瓦的绘画作品中,就有很多绘画是源于文学作品的再创造,也捕捉到了绘画形象的典型性,如《但丁之舟》这一幅绘画:但丁《神曲》这一首史诗,是世界文学史上的一道分水岭,它具有跨时代意义。《但丁之舟》主要取自《神曲》故事,画家主要描绘了但丁经维吉尔引导游地狱的情景。画中在风浪中颠簸的小船,象征着人们被激情折磨和被死亡威胁的一种情景。画家使用对比色调,突出主题思想,将两个站立并裹着大衣的主要人物的衣物进行色彩对比,主要是绿色与红色;阴河垦
8、处的幽灵在扑向小船的时候,画面颜色需表现为恐怖和阴森情景。由于《但丁之舟》这幅画作源于《神曲》这一篇诗歌,因此,自问世以来,就遭到学院派画家以及世界上喜欢但丁的学者的嘲弄,官方甚至不让其展出。可是最终此种绘画题材还是为法国人乃至全世界人喜爱,从而成就了法国画坛的天才。米洛斯的雕塑《断臂的维纳斯》,是希腊时期米洛斯根据希腊神话中的爱与美的女神维纳斯的描述雕刻的,马克思曾经说过,希腊神话是整个欧洲文化的土壤。维纳斯这个形象于1820年,在爱琴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