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

ID:24024982

大小:49.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_第1页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_第2页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_第3页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_第4页
资源描述:

《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体育群体凝聚力问题研究综述:G803文献标识:A:1009-9328(2011)08-000-02    个体要能健康的成长,不仅需要在身体上受到照顾,还需要与社会成员进行交往,发生情感上的联系,否则个体的社会化就会受到损害。特别是在体育比赛中队员之间的凝聚力就显得更加重要。  关键词体育凝聚力综述  一、凝聚力的概念  作为群体的一个重要特性,凝聚力概念最早是由群体动力学派著名心理学家科特•利文(KurtLealgroup)提出,凝聚力有3个要素构成:(1)群体成员间的吸引力;(2)群体目标和任务的吸引力;(3)加入群体所得到的价值。并且他们在研究中探讨了学生班级群体中人际

2、关系的吸引程度与运动极限有密切的关系,这对随后开展的许多研究有很大启发。弗瑞德(Fredler,1952)对高中男子篮球队队内存在的“人际间的热情”进行了研究,发现人们因喜好定向不同,运动群体凝聚力不同,以任务定向的人更容易合作。凝聚力表现在成员的心理感受方面,即为认同感,归属感与力量感。社会生活实践表明,并不是任何群体都能对其成员的行为发生支持作用。一个团体若能对其成员的行为发生支持作用,必须具有高度凝聚力。一方面,成员本身对自己所属团体的态度是肯定的,即热爱自己的团体,团体对成员具有一定的吸引力;另一方面,个人认为自己所属团体在社会中有一定的影响、地位与威信。因此,个人希望群体来支持

3、自己与表扬自己。在高凝聚力的群体内,个体在相互合作与帮助中在实现群体目标的同时满足了自己的需要,个体之间就会产生相互吸引。总体来说,群体凝聚力表现为知、情、意三方面。归属感是团体成员情感上的依据;认同感则对个人的认知给以知识与信息;力量感则给个人以力量,使个人的活动能坚持不懈。高度的群体凝聚力对于在群体中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实现有效的信息沟通、形成具有积极意义的群体规范以及创造良好的群体心理气氛、提高群体活动效率、顺利实现组织目标都有着重要意义。  徐凤姝(1989)认为,凝聚力是使成员固守在群体之内而成为一个整体的力。同时,群体内还存在与凝聚力作用方向相反的力,即离散力。离散力是使成员

4、远离群体中心,游离于群体周围,使群体趋于分裂或解体状态的力。凝聚力和离散力是群体动力场中两种起重要作用的力。任何群体都存在这两种力。成员之所以加入群体即在于群体有凝聚力。但任何群体都不可能绝对把人吸引住。群体一般均有核心层次、外围层次和游离层次。核心层次之所以进入核心,在于受到较大的吸引力,游离层次之所以游离,在于受到较大的离散力,一个团体既然有统一,也就有对立,凝聚力和离散力即是矛盾的两极,是对立的统一。凝聚力表明一个群体的吸引力,而吸引力的大小取决于成员间人际关系的好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常看到有的群体由于关系紧张意见分歧,矛盾重重,不能顺利的进行群体活动。而有的群体则团结一致,关

5、系融洽,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吸引力很大,能很好的完成群体的任务。还有的群体成员自觉的维护群体的利益,实现群体目标,对群体的工作有强烈的义务感和责任感,从而使群体表现出很高的整合性。群体间的这种差别,是由群体中人际关系的差别造成的,因此,使得群体凝聚力也有了差别。一般来说,凝聚力高,成员就会自然保持一致,整合性就强,成员间吸引就会牢不可破;凝聚力低,整合性就弱,成员各扫门前雪,群体就成了一盘散沙。  欧阳文珍(2000)研究表明,进行集体人际关系训练后,个体在交友信心、乐观心态、坦率心率、开放程度、责任心、口头表达、对人欣赏、说服技巧及拒绝技巧方面均比训练前有显著提高,群体凝聚力有非常显著

6、性提高。在群体活动中,成员经过互动,彼此诉说自己的喜怒哀乐,从而增进了成员之间的感情和思想交流,这时,如果彼此发生认同,互相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就会产生亲密感和互相依赖感,加大成员间的相互吸引,以及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在这样的群体中,成员精神振奋,心情愉快,行为、认知、情感一致,当然凝聚力就高。相反,如果群体成员之间经过交流,在思想和情感上不能发生共鸣,或则有着严重分歧、冲突、相互之间不能满足心理上的需要,当然就会产生不亲密感。这时,群体对个人的吸引力就不大,甚至也可能没有。在这样的群体中,成员感到心情压抑,相互离异,凝聚力自然很低。  因此,Bra].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

7、387-393.  [2]编写组.社会心理学教程[M].兰州大学出版社.1985.  [3]张力为.体育运动心理学研究进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478-488.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