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21760
大小:55.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体会》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我从事初中语文教学的体会语文教学是一门基础科学,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就要从端正教学指导思想入手,从“教书育人”的高度出发,真正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学会做人、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我国面向21世纪振兴教育的行动计划明确指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是从幼儿教育到大学研究生教育的井同任务。《初中语文教学大纲》也明确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创新精神”,“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初中语文教学釆用何种方式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使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创造?教学中,我尝
2、试着把“探究性学习”这一新的教育理念和学习方式引入到初中语文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下面就是我的体会:首先,以尊重学生为前提,保证“研究性学习”中学生的主体学习地位。教育领域有一个很知名的“三主论”,即“教师主导,学生主体,训练主线”,这木是一个很不错的命题。但在教学中,“学生为主体”却得不到真正的落实,很多教师在具体的教育活动中并没有真正体会“主导”的实质含义,而把“主导”演绎成了潜意识里的“主人”和“领导”。于是就希望学生顺从、听话;于是就有了老师“专场演讲式”的“满堂灌”、“一言堂”;就有了学生正襟危坐的“聆听”。课堂上积极主动
3、地举手发问的学生风毛麟角。学生们似乎也早已习惯,“起立作答坐下”的形式,希望接受训导,不想自己探究;喜欢听讲,不喜欢思考;爱照着练,不爱用心去创造。华东师大教授叶澜说:“没有学牛.学习的主动性,教育就可能蜕变为训兽式的活动。”一个智商再高的儿童,当他的求知探索的冲动一旦泯灭于最富想象、联想的年龄段,这个人一生的发展也就有限了;而一个国家,当它的国民的创造性探索精神普遍消失于学生时代,那么,这个国家的发展就必然充满危机。可见,还学生主体学习地位己是时代的必然。而研宄性学习的应运而生为我们医治教学上的“满堂灌”、“一言堂”这一痼疾提供了良药
4、。狭义的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选择并确定研宄课题,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来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本文所谈初中语文课堂的研究性学习是从广义而言的,它的着眼点在于让学生学会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的主要0的在于培养学生的研宄意识,学会必要的研究方法,形成初步的研究能力,养成平等态度,具备独立精神以及相应的实践习惯。研究不是追求某种达标,价值取向不是向外的,而是一种学习方式,是养成观念,是提高和发展自己,是为终身学习奠基。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是对以往“授与受”学习方式的一种挑战。同吋也使学生创造思维能力的培养和发展有了切实的
5、落脚点。要使学生这一主体去“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教师必须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服务意识,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中要着力组织激励学生进行讨论研究,刺激学生的发现欲,从而让他们的主动性、创造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让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得到充分的体现。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无论会不会答,都应给予热情的表扬和鼓励,表扬他们勤于思考的可贵精神,鼓励他们敢于在别人未发现问题的地方大胆质疑的勇气。充分尊重学生的学权利和学4个性,真正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语文教学之所以要保证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也是由中国语言文字本身的特点决定的。中国语言文字本身就具
6、冇模糊性,由此也就决定文学作品的丰富性和多义性。一篇文章往往能提供给读者多角度的理解。“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对一篇文章,就应该允许有各种不同看法的存在,允许有自己独特的视角。既然如此,学生提出自己不同于老师、不同于教参的理解,又为何不可呢?教师的作用是指导学生学会阅读,而并不是一定要学生接受老师的观点。也只有这样,我们的语文课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才能真正让学生冇属于自己的思维空间,从而使学生在主动地探索、发现和体验中增进思考力和创造力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其次,以课堂提问为突破口,营造“研究性学>J”的氛围。教学中
7、我们发现,学生们在符合他们身心特点和发展水平的探究活动中,常常兴趣盎然,动机强烈,情绪高涨,接受知识和综合运用知识的效率也特别高。而“研究性学AI”较之其他语文实践活动更需要主体发挥能动性、创造性。可见,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对研究性学>』来说具冇重要的特殊的价值。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说:“学>J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只有学者对学4内容充满兴趣和疑问,其思维才会处于积极主动的活跃状态,从而产生研究的欲望,积极主动地去阅读思考,对课文作出较为深刻其至是独到的评判。2010年,我在讲授《孔乙己》吋,一开始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
8、一个看似简单却又一下子难以冋答的问题,很自然地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兴趣盎然地深究其名?在此基础上,教师因势利导地让学生认识孔乙己没冇名字的深刻性,也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可见,激疑激趣的疑问,会诱发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