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与纯粹的表达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

ID:24020134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_第1页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_第2页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_第3页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_第4页
资源描述:

《自由与纯粹的表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自由与纯粹的表达内容摘要:“心源”这一概念,在中国古典文化中,是一个极其重要而又富有哲学内涵的范畴。对于中国古典绘画来说,“心源”就是“道”,就是“真”,就是“美”,就是“生命”。“心斋”“心性”“一切唯心造”等等命题足以佐证。本文通过对儒道释先哲关于心性的阐述作了一番深入的分析,追根溯源,旁征博引,力图把握中国古典绘画美学脉络根本所在——“中得心源”这一美学特征。  关键词:意境心性禅意道    “外师造化,中得心源”是唐代画家张关于画学的不朽名言。大家对“外师造化”的理解大概会一致,问题不大,也就是指观察自然,学习自然,掌握其规律,从中吸取创作源

2、泉,使作品更高更好真实地表现出自然景物。王履在《华山图序》的最后提炼了一个极其简明而又很丰富的公式:“吾师心,心师目,目师华山”。  关键是第二句,何谓“中得心源”?对此众说纷纭,各抒己见。笔者认为理解这句话首先就要明白何者为“心”?  什么是“心”?用王阳明的说法,“心”就是我的灵明,中国画主张写意,意者“心”音,写意画就是心画,我的灵明借笔墨以迹化之。“王宰十日画一山,五日画一水,能事不相促迫始肯留真迹”,八大山人则“攘臂搦管,狂呼大叫,洋洋洒洒数十幅立就,醒时欲求其片纸只字不可得,虽陈黄金百镒于前不顾也。”而很多画家作画时,惮毁誉于前,惑金钱于

3、后,计较得失,则画面失调,是画家心志因物累而失其本真澄明之性也,故画现衰、颓、俗、鄙之气。由此可见,先哲所谈的“心”并不是生理上的肉团心,而是我们的真心,它在佛学里有很多假名,也称一真法界、法身、大圆镜智、心性等,是中国文化的主旨所在。写意画的自由是佛学禅宗之大自由意义在绘画创作上的体现,一切以心的自由为源,是张所谓的:“外师造化,中得心源。”  我们不妨先看看前辈画(论)家们的观点吧,北宋山水画四大家之一范宽,早年学五代的荆浩及北宋前辈李成,虽然有所得益,总认为“尚出其下”,便决意到大自然中“对景造意”,强调“写山真骨”,终于自成一家。范宽以一句话

4、总结他的领悟:“前人之法未尝不近取诸物,吾与其师于人者,未若师诸物也,吾与其师于物者,未若师诸心。”此语即如禅宗意,由此在写意画中认识到绘画的精神——在绘画中通过“心”来达到对物我精神交融的体现和超越,从而体现出绘画创作之自由与解放。“青青翠竹,尽是法身,郁郁黄花,无非般若。”(《大珠禅师语录》)  文人画的理论提出者苏轼和总结者董其昌对“心”的理解也是受禅学影响的,苏轼在评论孙位时说:“唐广明中,处士孙位始出新意,画奔湍巨浪,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尽水之变,号称神逸。”随物赋形,是道禅哲学的一个重要思想。随物赋形,其实是随心赋形,随物赋形是自然而然

5、的境界,是一丝不沾、赤裸裸、净洒洒的境界。苏轼在这里取于禅宗的“无念”哲学,而自成一种空灵澄澈的“空”的美学境界。苏轼于此推崇“空”的境界,“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送参寥师》)  在佛学看来,执实相(有)固然是难以入道,而执空相(无)亦属偏见也不能入道。心经所说“色即是空”,在破其实相(有)。“空即是色”则意在破其空相(无)。而“有无俱遣,语默双亡”,可以参破“空中妙有”之法界。表现到画面上:笔墨色彩之所以是虚妄不实,是因为这一切只不过是本真心性的表象,而表相变现流逝(无常),故“色即是空”,而反过来说,这每一片颜色,每一个形象,每一根线条莫

6、不是本真心性所显现,若无这颜色和笔墨线条,又将何以显示其真心?所以“空即是色”。此否定之后的重新肯定,即色空圆融一体,所谓“平常心即道”。  石涛形容艺术创作之自由:“此道见地透脱,只须放笔直扫,千岩万壑,纵目一览望之,若惊电奔云,屯屯自起。”(石涛《画语录》)“见地透脱”是心灵的自由,是体会万有之“本来面目”的自由,是艺术思想的自由与纯粹。艺术的精神是心空之后达到一种自在的境界,超越约束,打破执著,任运而运。“一画者,众有之本,万象之根,见用于神,而藏于人”,而“山川人物之秀错,鸟兽草木之性情,池榭楼台之矩度,未能入其理,曲尽其态,终未得一画之洪规

7、也。”(石涛《画语录》)。佛学上讲人的真心是无分别的,是一不是二,这里的“一”也是“心”的假名,也谓心源。把握“心”的本真的,纳无限生机(气)于其中的本体存在,是有限和无限的统一。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把握了自然,就把握了“心”,握了“美”,把握了“真”,把握了“道”。  庄子有“心斋”说,他把“道”作为人存在于自然的最高形式并加以推崇,他认为对于“道”的观照,是人生最大的快乐,庄子把这种最高层次称为“心斋”。  何谓“道”?老庄所说的“道”是先天而在的无可名状的本体,使万物产生的根源,但它又不是与万物截然分离,“道”隐迹于有象的万物之中,“道之为物

8、,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窈兮冥兮,其中有精,其精甚真,其中有信。”(《老子》第二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