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初中数学的德育功能》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中数学的德育功能《中小学德育大纲》规定:“学科教学是德育的主载体,也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工作的主渠道。寓德育于各科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之中,是每一个教师的职责。”数学是一门基础学科,也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的重任。那么在初中数学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呢? 数学本身就是一本德育史,它包含着各种各样的教育人的理论知识。数学教学需要教师认真钻研教材,充分发掘教材中潜在的德育因素,把德育教育寓于数学教学中,并对学生进行教育,使我们的学生具有良好的知识素养,以及各种基本的品德知识。 一、利用数学史对学生进行爱国德育教育 数学是最古老的科学,是古今中外无数数学家及数学工和仁人
2、志士不畏艰辛、努力探索、刻苦追求而形成的一门科学。数学的历史,就如同人类的文明史一样源远流长。教师可以通过对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介绍,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思想。现行义务教育教材中,有多处涉及到我国古今数学成就的内容,教师要有意识地去挖掘,在讲授有关知识的同时,可以适当介绍数学史料,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思想教育。从《九章算术》到《陈氏定理》,从祖冲之的“圆周率”、杨辉的“杨辉三角”到中国古代的“勾股定理”,它们都是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民族自尊、勤奋自强的思想教育的好素材。所以教师要充分熟悉数学史,并在教学中针对教学内容引用相关的史料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样不仅可以加强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
3、族自豪感,而且对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着良好的激发作用。 二、利用数学思想和方法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 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主要是对辩证唯物主义的各种观点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包括:世界是物质的观点、对立统一的观点、运动变化的观点、量变到质变的观点、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观点。中学数学本身蕴含着丰富的对立统一、量变质变、运动变化、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等辩证唯物主义因素。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充分利用这些数学内容和数学方法,对学生进行生动而具体的辩证唯物主义教育,使学生在学习中体验和领会事物的绝对与相对、现象与本质、静止与运动、具体与抽象、特殊与一般、量变与质变、对立与统一、实践与
4、认识间的辩证关系。就数的概念来看,整数与分数、有理数与无理数、实数与虚数、正数和负数都是互相对立的,甚至于“零”这个数也包含对立的概念:“没有”和“存在”。至于对立的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从而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例如:整数和分数是两个对立的概念,但在整数是1作分母的条件下,整数就统一成分数。掌握了这些规律,不仅能使学生加深对课程内容的深刻理解,把知识融会贯通,而且有助于学生正确世界观的形成和辩证思维能力的发展。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运用教学方法和思想对学生进行辩证的指导,教给学生严密的逻辑思维、论证方法,使学生受到辩证唯物主义的教育。 三、利用数学的严密逻辑对学
5、生进行人生观教育 数学是有理性的艺术,充满理性精神,它教人诚实、正直,从数学的发展过程中可以使学生清晰地看到:只要一个命题没有被证明,它就不能纳入到真理宝库中,不管命题提出者的资历和声望有多高。倘若命题得到证明,那它的真理性便得到认同,不存在人微言轻的现象,这有助于完善学生的人格品质。我们在教学中应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如笔者在讲授平面直角坐标系时,首先讲平面直角坐标系是一种描述定点位置的工具,它把几何中研究的基本对象“点”与代数中研究的基本对象“数”联系起来,通过平面内点与有序实数的对应关系,将一个点在平面内的位置,由它的两个坐标(横坐标、纵坐标)确定下来。由此加
6、以引申,我们所处的整个社会,实际上也有一些无形的坐标系,每个人进入社会后,就像平面内的点一样,都在寻找自己的位置。通过对坐标系的学习,教师要教育学生确定自己的人生观。在教学中,我们要告诉学生在初中这个阶段,要学会认识社会和自己,然后端正自己的学习态度,为以后的努力成才而奋斗。 四、利用数学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意志力教育 教学对增强学生的心理素质,培养学生健康的情感、坚忍不拔的意志、良好的性格特征和自尊、自强、乐观、进取的精神也有积极的作用。自信心是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的重要方面,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他们乐于独立思考,勇于战胜困难,取得成功。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努力培
7、养学生的自信心和意志力。教师可以通过让学生解数学难题来锻炼学生的毅力,让他们努力发挥探索精神,并在他们取得成功的时候给予赞扬和掌声,使他们的自信心可以得到良好的巩固。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对学生进行德育教育,需要教师为学生营造一个良好的教育教学环境,通过设计情境,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去探索、去发现,让学生从中体验成功的喜悦和发现的快乐;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引起他们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从而培养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要建立和谐的、平等的、民主的师生关系,让学生诚心诚意地接受教师的教育,进而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