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13828
大小:51.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fbi与苹果公司的法律攻防战》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FBI与苹果公司的法律攻防战一场由加州圣贝纳迪诺枪击事件引发的苹果公司与美国联邦调查局(FBI)之间的解锁之争引发了各界的关注。无论是现任总统奥巴马,还是当下领跑共和党和民主党党内选举的特朗普和希拉里,都对本案予以了关注。在这场战争中,苹果化身公民隐私的捍卫者,代表科技界以大公司的诚信为背书,公开拒绝了法院强制其解锁的指令,并得到硅谷巨头们的力挺;而美国司法部和众多执法机构则站到FBI一侧,以合法的民选政府和维护公民权利最有力的国家机器的身份,以打击恐怖犯罪、维护公共安全为由强令苹果解锁。虽然该事件以FBI找到破解手段并向法院撤销申请而结束,但是有关FBI要求苹果解锁更高版本的
2、案件依旧在发生,关于法学公民隐私与公共安全的讨论也远未结束。圣贝纳迪诺的枪声首先有必要回顾一下这场沸沸扬扬的解锁之争。事实上该案起源于去年12月的圣贝纳迪诺恐怖袭击事件。该案中,FBI获取了嫌犯的一部苹果并试图从中获取案件信息,然囿于密码只得向苹果寻求援助,但遭到拒绝。因而FBI以《所有令状法案》(All)。但是苹果公司在第一时间就提出了救济申请并公开拒绝了该指令,并认为该指令的实质是开设程序“后门”,并会演化成一个侵犯公民隐私权的危险先例。美国司法部回应称,苹果的做法是在玩虚假、有害的“文字游戏”,是有意将对单一设备的解锁扩大到整个系统中去。FBI能否强制苹果公司解锁虽然FB
3、I最终撤销了本案的申请,但是仍处于司法程序中的其他解锁案件又将何去何从?FBI强令苹果解锁的根据究竟在哪?用户隐私的保护又是否必然屈从于刑事调查?而对本案的分析则有助于回答上述问题。首先需明确的是该指令约束的主体是苹果公司,即与加州案没有任何利害关系的第三方。其次就双方的法律依据来看,FBI依据的是《所有令状法案》,而苹果公司抗辩的理由则是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和第五修正案。首先需肯定的是法律的确授权美国政府可以强令与案件无关的第三方为案件侦查提供帮助,《外国情报监控法》、《电子通讯隐私法》以及《所有令状法案》等条文中均有体现。就本案援引的1789年《所有令状法案》来说,其原文是“
4、最高法院和所有国会依照法律设定的法院可以依照判例或法律原则,签发必要的或适当的令状以协助它们各自的司法辖区”。虽然该法案属于“高龄法案”并且只有两句话,但却授予了法院广泛的强令与案件无关的第三方为调查提供服务的权力。然而FBI要想强令苹果公司解锁该至少还需符合“必要性”和“适当性”两项要求。并且联邦最高法院还通过1977年美国诉纽约公司案(UnitedStatesv.NeunicationAssistanceforLaentAct),法律并未授权政府要求电信运营商设计有特定功能的定制设备。本案还需要说明的是美国的行政诉讼制度实际上采取的是三级模式,即地方法院初审、联邦巡回法院再
5、审以及联邦最高法院终审,因而FBI对本案不服可以上诉。3月8日,FBI的上级部门美国司法部已经就本案提出上诉,并请求推翻地方法院关于苹果无需解锁的裁定。自此,两方之争已经上升到了一个新的层级。无论双方角力的结果如何,这都将会是一场事关公民隐私与公共安全的取舍之战。要隐私还是要安全回顾历史,即便是在法治相对完善的美国,对公民隐私权的承认与保护也并非一蹴而就,公私领域间的界限也并非泾渭分明,科技公司与美国政府的斗争也是屡见不鲜。事实上,美国对隐私权的承认始于1890年山姆利·沃伦和路易斯·布伦迪斯的一篇文章,但这之后的许多年司法界对此都反应冷淡。即便是在隐私权在普通法上被牢固确立下
6、来后,最高法院对该权利的认识也仅限于宪法第四、第五修正案部分内容的解释。直到1965年格鲁斯沃德诉康涅狄格州(Griswoldv.connectient)案,最高法院才首次在第四、第五修正案外确立了一般性的宪法隐私权。就隐私权本身来说,其发源于自然法,是伴随个人意识的兴起和个人主义的出现而逐渐被重视,并被视为与人类尊严密切相关的一项权利,事关“个人自决”、“个性”和“个人人格”等人类价值,核心在于“个人不受侵犯”。而无论是促进自决和自主的个人发展,还是促成有责任感的家庭成员和广泛的社区发展,甚至是保持和创造社会文明,隐私权都极为重要。并且该权利位于较高的权利位阶,是受美国宪法保
7、护的一项基本权利。即便是政府,在侵犯公民隐私权之时也需要有一个合适的理由,即或是基于允许,或是出于高于一切的个人和公共利益。但是美国民众是否又真的那么在乎苹果一直在宣称保护的隐私呢?答案似乎也并不肯定。就美国一家独立民调机构针对棱镜事件后所做的两次调查结果来看,尽管过半数的美国民众一直反对政府的棱镜计划,并对隐私的泄露表示出了担忧,但是仅有25%的民众将保护隐私付诸于行动。大部分民众还是抱着一种侥幸心理,相信政府不会监听自己,而泄露这种小概率事件也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科技发展与法律的滞后性与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