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

ID:24011704

大小:49.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_第1页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_第2页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_第3页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性作业”——有效课堂的延伸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教师们非常注重课堂教学的有效与创新,形式多样的教学着实让人耳目一新。而作为教学环节之一的作业设计却往往被我们所忽视,但作业是课堂教学的一种延续和补充,如果没有适量且具有探究性的作业,学生的学习就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的肤浅认识,很难对所学的知识有深刻的理解,更谈不上在实际生活中灵活运用。若学生能在教师的启发引导下,以现行教材或学生周围世界和生活实际中的问题为基本探究内容,以学生独立自主学习或合作讨论为学习的形式,运用探究式的科学学习方法,就一定会促进学生数学综合能力的提高,同时也让学生有了自主选择、自

2、主发展的时间和空间。  一、根据生活实际,引导学生积极探究  老师需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学生的生活,让他们感受到生活之中处处有数学,从而发现数学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工具。教师只有尽可能地了解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到知识的生活原型,才能让学生学习到生活中的数学。例如,学习统计知识后,引导学生参与探究,让学生自主组成学习调查小组,开展“花木兴镇”调查活动。在分成的小组中,有实地观察当地的花木市场交易情况的;有了解身边花农的生活变化状况的;有通过X上查询资料、阅读专业书籍、走访有关种植户,制作合理有效的调查问卷的。然后,根据收集的数据制成统计表和统计图。最

3、后全班同学经过讨论,以及向自己父母长辈进行咨询后,向有关部门提出合理化建议,并写出分析报告:从中发现现有的花木品种哪些需要调整的;对种植的技术方面需要哪些帮助的;以及现有花木市场有哪些变化等等。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应用数学进行探究的能力,更取得了家长对学校教育教学的支持。  二、走进学生生活,设计开放性作业  课本中的知识容量是有限的,可让学生走出教室,到社会大课堂里学习。数学知识于生活,生活本身就是数学课堂。如在学习《分一分》前,教师可让学生到图书馆或书店看看图书是怎样分类的,或去超市看一看货架上的商品是怎样摆放的。再如,教学《三角形的认识》前,我安

4、排学生调查生活中哪些物体是三角形,为什么要做成三角形。学生通过实地调查、查阅书报、X站,把学习内容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更容易理解三角形的稳定性。学生不但提高了人际交往能力,更丰富和拓展了所学知识。例如,学习了第十册“长方体和正方体”知识后,我让学生为教室画一立体图;为老师设计合适的包装方式:现在4盒磁带,有几种包装方式?哪种方式更省包装纸?(重叠处忽略不计)让学生通过回家亲手实践,分析写一个最佳设计方案并说出理由等。学生只有通过自身的实践,通过调查研究,才能得到真实的、准确的答案。  三、操作探究型作业,发展创造性思维  思维始于动作。教师在教学过

5、程中应尽量激发学生动作操作,这样能使学生获得更多的感性认识,为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供支柱。人的思维能力是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完善的,小学生正处于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时期,教师应帮助学生顺利完成这个过渡,也就是对学生不容易理解的概念、定理和法则等抽象内容进行比较详细的辅导,一些合适的手段,如直观演示和动手操作,能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在头脑中形成鲜明的表象。在教学“角的度量”之后,学生掌握了用量角器量角的度数及画角的一般方法,再提供机会让学生动手操作,促进求异创新。要画出120°的角,学生一般都是借助量角器和三角尺画出来的。在此基础上,老师再提出问

6、题:“不要用量角器,你们能准确地画出这个角吗?”学生带着问题又进入了愉快的动手操作、实验探求之中。很快,学生就发现了两种画法:用三角尺的直角和一个30°的角拼起来画得到120°角;用两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来画得到120°的角。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创新了方法,得到大家的认同和老师表扬,享受了成功的喜悦。此时,老师再出示问题:“还有新的画法,看谁能最先发现?”这样,学生积极性更高,争先恐后地又展开了操作探索,结果又发现并学会了另一种方法:用三角尺的一边(或直尺)和另一个三角尺60°的角拼在一起可以画出120°的角(即用一个平角减去60°)。这样的创

7、新方法,只有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才能实现。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多注意给学生提供动手操作的机会,鼓励学生探索研究,求异创新,帮助学生开阔思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这样学生在动手的过程中,才能既掌握知识,又提高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