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6684
大小:53.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资源:我国汽车业五大忧思》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资源:我国汽车业五大忧思
2、第1.lunwen1.面对加入wto,我国汽车业的反应和心态是复杂的,说得最多的还是那句老话“困难与希望并存,挑战与机遇同在”。希望和憧憬属于未来,困难和危机属于现在。汽车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拉动作用。这种作用不但不应削弱,而且在力度和深度上要不断加强。为此,必须面对困难,认清危机,立足自身的国情,在国际汽车市场大潮冲击中保持清醒的头脑,才能有的放矢地迎接wto的挑战。作为一名业内人士,笔者经过多年来的观察和分析认为,资源的严重浪费是中国汽车业当前面临的真正危机所在,是我国汽车业急需解决的最大难
3、题。(一)固定资产的流失使行业的整体优势萎缩。多年来,国家以各种形式和名目投下了数以百亿计的巨额资金,扶持民族汽车工业的发展,虽然汽车业给国家创造了不菲的财政收入和百万就业机会,但眼前的现实却不能让我们有丝毫乐观。目前,我国汽车企业多年来依托国家巨额投入和银行贷款形成了看似庞大的固定资产规模,但由于体制上、管理上的漏洞和其他历史原因,行业内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不少汽车企业已资不抵债,许多中小企业处于停产或半停产状态。其中,三角债清理了多年,至今债务链越来越复杂,悬账呆账死账数目巨大,汽车企业规模越大,这种现象越严重,有的汽车骨干生产企业在外的债权和债务都高达几十亿元,极大地
4、制约了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国有资产在逐年流失,已是一个有目共睹的事实。大企业还能以资产重组的名义,把所谓的“不良资产”搁置一边,而把良性或优势资产抽出,去和外资联姻,不管未来风险如何,尚可谋求新的生存空间。而中小企业的最终结局则是倒闭、破产。(二)历史和体制原因造成人力资源的浪费。中国的人才并不比外国的差,中国人的聪明才智也是举世称道的。问题是由于多年来计划经济的制约,压抑了科技人员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改革开放以来,人才环境正在逐渐改善,但是受各种主客观因素或具体条件的限制,汽车科研人员的聪明才智远未发挥出来。有的人才特别是懂得汽车高科技,如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信息网络技术的人
5、才流失海外。到目前为止,我国汽车工程师的总量远已超过日本,却至今无法设计出一种自主知识产权的轿车。人是生产力的决定因素,科技乃第一生产力,不能搞活人力资源,科技创新、技术创新就无从谈起。(三)部门和地方利益驱使造成成本高、规模效益差、设备闲置、资金沉淀。部门和地方保护主义的实质就是只顾自身局部利益而不顾或损及整体利益。它是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多年来一直没有得到有效的解决。国家鼓励发展什么,市场一时热衷什么,大家就“一窝蜂”去搞什么,于是都想方设法上项目、搞资金,所谓项目可行性研究,有的不过是为我所用,远不是因时制宜、因地制宜的科学、合理、客观的预测,到头来,蒙受
6、损失的还是国家的利益。80年代国家提倡发展家电工业,全国雨后春笋般引进了大小105条生产线,结果只有17条能维持正常生产。再看看中国汽车业的现状。近年来,国家在政策上大力鼓励发展汽车支柱产业,一时间全国31个省市中就有24个省市将汽车工业列为支柱产业。对于那些年产量只有几千辆甚至几百辆的小型汽车企业,也被地方政府列为重点扶持对象。眼下,正在兴起的经济型轿车生产热问题也是如此。据国家机械工业局2000年底的不完全统计,全国新上马的轿车企业中,排量在1.3升至1.5升的企业有13家,排量在1升左右的有9家。今年估计突破30家。一条生产线投资少则近亿,多则十几亿。他们在建设投资、
7、生产管理和投资模式方面没有什么大的突破,形成既定事实之后,浪费巨大。众所周知,汽车工业是讲求规模效益的行业。按照国际汽车业的一般规律,一个基本车型应有上百万辆至少也要三四十万辆的市场来支撑才行,才能在价格上有竞争力。而我国目前产销200万辆汽车,却由110家企业来瓜分这块“蛋糕”。年产1000台以下的企业60家,加起来产量不足1.5万辆,不到全国总产量一个百分点。我国最大的汽车企业集团——一汽、上海、东风集团,在2000年的产量也只是42万辆、23万辆、21万辆,略相当于国外大公司一条生产线的产量。以轿车为例,国内厂家生产的品种有几十种,其年销量总共不过60万辆,每种轿车的
8、销量少者几千辆,最多者也不过20多万辆。而我国的轿车厂许多都是投巨资按年产15万辆规模建设的。在这种资源严重浪费的情况下,劳动生产率低下,生产成本高,是必然现象,还有什么规模效益可言?我国加入wto在即,随着进口车的冲击,市场竞争的优胜劣汰,几年后,又会有多少生产线将闲置,多少投入的资金将会固化和沉淀!今天,被一些部门和地方津津乐道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汽车企业,几年以后必将是甩不掉的“包袱”。这是一个完全可以预见到的经济活动自身发展的客观现实,我们无须因眼前的局部的一时的成;渍,而不去正视未来发展趋势。(四)发展模式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