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4003847
大小:54.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知性体验:德性的生长点》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知性体验:德性的生长点摘要:知性体验是主体通过知性把握对象时产生的体验,知性体验在道德教育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文章通过对知性体验概念的阐述,提出知性体验是知性与体验的结合,着重阐述了知性体验能有效使受教育者的德性得到生长。 关键词:知性体验;德性;生长;道德教育 何谓知性体验 知性体验是个新概念,要弄清楚何谓知性体验,首先要知道“知性”与“体验”的含义。所谓“知性”,是指“思考对象”遵循“科学认知的理性”的逻辑。在德育范畴里,知性就是专注于道德知识的教与学,注重道德思维能力训练的一种方式。何谓体验?一般而言,“体验教育是教育者按照规定的教
2、育内容和目标,科学、有效地创设一种达到‘身临其境’或‘心临其境’的体验氛围,使受教育者能在这种环境氛围的影响下作用,主动、自觉地通过‘体验’、‘自省’实现自主学习,实现‘自我实现’和‘个性完善’的内化过程。”“知性体验”中的“体验”不同于上面的理解,在知性体验中,体验是一种图景思维活动。这种思维活动不是知识累加性的,而是在体验者的大脑中发生着其生活阅历、生活场景和未来希冀蓝图的关系与结构的自组织转换活动。为了凸显体验的这种思维特点,我们将其称为“体验之思”。这种“体验之思”是与感性个体的生存实践具有内在一致性的整体性、通融性的思维活动,它将认知与情感
3、等因素结合起来,发挥整体的领悟功能。 一言以蔽之,知性体验就是主体通过知性把握对象时产生的体验。它的对象包括:(1)以语言符号为表征的表象和概念;(2)概念体系的运演、操作过程及其结果。这里的“知”不是指“感知”,而是指“理智”。也就是说,知性体验是在道德知识的传授过程中,以体验之思将受教育者的个体感受与所授道德知识有机结合起来,以此生成受教育者德性的过程。 知性体验:在知性与体验中整合 德育的终极目标是“知德行善”。在这里,“知德”是“知性”的目的,“行善”是“体验”的目的。“行”以知为前提和指导,没有知则无法行,或者只是盲目地行,体
4、验也就失去了其存在的意义。所以,知性体验的任务之一便是向学生传授德育理论和道德规范,使他们能够获得“知”,了解社会对个人行为的德性要求,明白行为的道德区分及其价值意义,从而指导他们体验感悟和道德行为。 知性体验以认知为主体、以体验为核心,考虑到受教育者自主性的道德情感体验和内在的德性生成过程,知性体验重视他们的日常道德生活,因此,在学生德性形成过程中,既要看重外部可测的、显性的、及时性的道德行为和道德认知能力,又要重视这些行为结果以及认知能力与隐性的、内在的、长效的道德素质的内在关联。 知性体验重视道德知识对德性培养的重要作用,它使道德观念和理论
5、体系内化为学生的自觉意识,从组织构建道德知识材料的角度看,德育不仅要提供道德认知和判断的逻辑体系,更要提供学生体验道德知识、道德规范的丰富实践素材和适宜的情境。知性体验打破了道德知识逻辑化、形式化的局限,使德育内容与学生的个体心理、日常生活及工作实践密切相连,增加生动活泼的、能够为学生认知、感知和体验的丰富素材和体验教学情境,使道德教育真正达到了“育德”的效果。 在认知体验中,体验围绕着认知展开,认知中渗透着体验,认知与体验相互渗透、协同作用、相得益彰。 知性体验:德性孕育其中 (一)知性体验的生活性是德性成长的源泉 德性的培育离不开
6、生活世界,处处充盈着实践精神。在知性体验中,道德知识内容的设计无不源自现实生活情境。德性之知并非指书本上死板的知识规则,而是要求将这些书本上的道德规则寓于复杂变动的生活实践中,使其变为活的智慧。 知性体验主张德性培育的最终目标既不是让人在理论上“知道”社会道德规范等德性知识,也不是一味地迎合现实生活,沉迷于现实生活,而是要立足于现实生活,在现实生活的过程中用“善而美的生活”引领现实生活,从而使人们过上“有德性的生活”、“美而善的生活”。德性培育的内容源于生活,生活是构成学生各种德性认识素材的重要;生活中众多鲜活的、可感知的事件是陶冶个体德性情感的重
7、要;生活中难以避免的各种矛盾和冲突是磨炼个体德性意志的主要;生活是个体德性行为被塑造和接受检验及实现自身价值的场所。 (二)知性体验的主动生成性是德性成长的关键 个性德性的成长不是外部施加影响或驯服的结果,而是个体自主选择、亲身感受和内心体验的结果,其实质是一种以自主的方式对当下生活的超越。所以,德性培育的重点不是教师主动地“教”,而是学生主动地“学”。学生“学”的过程就是让学生“过有道德的生活”的过程。在知性体验中,德性培育的过程从个体的实际生活出发,关注其现实德性需要,让个体通过创设和组织起来的富含生活意义与价值的各种活动体验与感悟社会的道德
8、要求,促成外在的德性教育与个体内在德性成长的需要进行整合,使德性在不断重复中自主生成,这也是德性成长的关键。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