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

ID:24003670

大小:5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_第1页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_第2页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_第3页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_第4页
资源描述:

《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初探荀子“性恶论”中的美学意蕴荀子的“性恶论”是不仅是先秦时期重要的思想学说,更是整个中国思想史上具有里程碑式的理论。它第一次将人作为主体用以理论研究,承认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对人类自然的欲求持以认同态度。而在此基础上产生的“化性起伪”思想,更是提出以“礼义教化”节制人类无穷的欲望,改变人类趋恶的本性,为人类通过修养成为圣人提供了方法。1“性恶论”对人性的正视荀子所创立的“性恶论”是古代人性论的重要学说之一,在人性问题上,荀子主张人性有“性”和“伪”两部分,“性”也指人的本性,它是恶的动物本能;“伪”也指人为的

2、后天修养,它是善的礼乐教化。荀子在《性恶》开篇即说道:“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他认为恶是人性当中根本存在的东西,而善的存在则是通过人为产生的,他否认人的道德观念是生来就具备的,强调了后天环境和教育对人的塑造影响。“性恶”是人之本性,荀子没有回避否认这一点,而是承认了它存在的合理性。正如他在《荣辱》、《性恶》、《天论》、《王霸》中的论述,并未对人类在物质、精神方面的追求加以否定,而是将欲望追求其视为人之本性,将感官视为人体接触外界的官能体验,进而对这种追求欲望满足的行为起到合理化作用,使其变得正当。然而,正是

3、因为人类对欲望的追求是出于本性的,因此在寻求欲望满足的过程中,如果不加以节制任由本性使然,就会造成社会混乱。所以荀子在《性恶》中又指出:“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乱理而归于暴。”、“今人之性恶,必将待师法然后正,得礼义然后治。”[1]在此,人的欲望以“恶”的形式呈现出来,荀子虽肯定了人类追逐欲望的合理性,却也指出了其中的危害之处,若欲望不加节制任其发展,就会恶从欲生。同时他也指出人性之恶为人的教化提供了可能性,通过社会、制度的约束,人类可以做到对欲望进行节制,并通过正确的方式将对欲望的追求变成

4、具有审美追求的行为。2“性恶论”与审美世俗化冯友兰先生曾说:“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学说。这与孟子的性善学说直接相反。表面上看,似乎荀子低估了人,可是实际上恰好相反。荀子的哲学可以说是教养的哲学。他的总论点是,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是人的创造。正是在这一点上,人在宇宙中与天、地有同等的重要性。”[2]冯友兰先生的这段论述,简明清晰地阐释了荀子“性恶论”将审美推向世俗化的关键——重视“人”的作用。“性恶论”承认物欲是人的本性,无疑也肯定了追求美感是人的本能需求,荀子在《荣辱》

5、里说道:“目辩白黑美恶,耳辨音声清浊,口辩酸咸甘苦,鼻辩芬芳腥燥,骨体肤理辩寒暑病养,是人之所常生而有也,是无待而然者也,是禹桀之所同也。”[3]荀子由此指出,人类在追求欲望满足的同时也具有分辨事物之好坏优劣的本能。这是“无待而自然”的,是人类与生俱来的能力。又如他在《非相》里说:“人之所以为人者,非特以二足而无毛也,以其有辨也。”[4]也就是说,人与动物的区别,是在于人具有认识辨别“美”的能力。“性恶论”的重要之处,在于它将人类的自然欲望提升到了审美愉悦的层次,肯定了人类对世俗享受的追求,在一定程度上鼓励了

6、艺术的发展进步。蔡仁厚曾说:“荀子性论的特色,正在于以欲为性。”[5]在战国后期社会各方面融合发展的历史条件下,“性恶论”所蕴含的其美学理论不仅极大地推动了人类审美意识的发展,推动了审美世俗化,更是使各阶层的人都有机会、都能接触到“美”的魅力,其肯定人类物欲的“俗化”倾向对于当今审美观念俗化的认识也具有相当的启示作用。3“化性起伪”之美尽管“恶”为人之本性,然而“尧、舜之与桀、跖,其性一也;君子之与小人,其性一也。”[6]尧、舜之类的君子能将“善”发扬光大,荀子将其归因为后天的教化,圣人所制定的礼义文理必须经

7、由人的后天修炼才能起到教化作用,由此可见人类纯粹的本性并不是“美”的,只有经过后天的教育、修养,才能达到“美”的境界。正如廖名春所说:“所以,在荀子看来,作为人的本质的不是‘性’而是‘伪’。将荀子的所谓‘性’视为我们今天作为人的本质的人性的同义语,又反过来指责荀子‘不懂得人性就是人的社会属性’,正是顾名而失实,得椟而遗珠。”[7]所以“性恶论”之高明,在于其“化性起伪”的思想。“性恶论”将人的欲求提高到审美需求的层次,而“化性起伪”又提出通过后天的教育学习,将纯粹的欲求转化为具有积极意义的审美行为。虽然荀子肯

8、定了美起源于人的情感需要,但这并不等于荀子认为所以原始的情感都是美的、所有情感的表现形式都是美好的。在荀子看来,美是通过礼义教化达到对个体的欲望进行节制的总概况,不仅如此,美还应具备改造欲求并将之与社会秩序有机结合的功能,其目的在于将后天的“礼义”教育及其所具备的道德功能真正落到实处,以达到维护宗法伦理秩序的效果。这一切完全符合儒家美学思想的特征,即合乎道德礼义,维护社会秩序,而“化性起伪”之美的要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