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93484
大小:53.5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浅谈古诗文原味朗读教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谈古诗文原味朗读教学韩红梅江苏省宿迂市汇文中学古诗文在初、高中语文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长期以来,古诗文教学大多数着重于精细的语法分析与文言实、虚词的理解,而在作品的整体性、综合性的把握方面则显得力度不够。唐韩愈曰:“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或师焉,或不焉;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又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朱熹提倡“熟读精思旨自知”。如何在字、词、句教学的基础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欣赏古诗文,笔者在“怪调”教学方面作了一些探索与尝试。一、提出的缘由古人教古诗文讲究自由地朗读,与我们今天的想法有许多相似之处,即讲究涵咏的效果。历史
2、上有“洛生调”的记载,讲述的是谢安在读书时鼻音太重,所以许多同学仿效他,都用手将鼻子捏起来朗读,因此有怪调之嫌。我们所说的“怪调”并非尽如谢安那样,但乂括他那样的读法。文学作品是在社会生活中长期形成的心理积淀和文化结晶,不可避免地与人的喜怒哀乐密切相关。如果按照全理性地去探求分析,忽视直感与直悟,把木来整体的东丙肢解化,势必给人破碎之感。众所周知,由于黎锦熙的“不提倡”,建国后朗诵古诗文的方法也便消失了。学生已经无法理解兽迅先生《从百草原到三味书屋》中的寿镜吾为什么拗过去,乂拗过来,读书时为什么怪调怪气地成曲线。二、问题的实质“怪调”,实际
3、是自由自在、无拘无束、洒洒脱脱、奇奇怪怪、尽情发挥的朗读古诗文的方法。古人读书多不专习语法,而在读一定量的古诗文之中,渐悟作文之感,做人之理。但今天呢?因为我们研宄的是躯壳,不见灵魂,所以活不起来。我们偶涉佛道理论:方知律万物是致万物于死地也,声、光是万物的鲜活物。以声领气,以声摄神,以神会意。高度集中地进入情景,隔行不隔理也,实际就是进入了高度虚静的状态。具体到朗读的“自由”方面,我们如果能在读书时忘却了自己,忘却了字句,在不必精细理解的基础上整体把握原文,达到读者本身自我创造的娱乐,其实这也是一种极好的理解。因为好的精美的作品都是作者灵
4、感勃发的结果,奋意而为的往往灵性不足。比如诵读李白的《蜀道难》,当然可以用规定的语速来读,读到“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时,倘若讲究不同的“调子”,对“愁空山”作慢节奏延长章节的抒情化处理,则能更好地表现空山寂寞、去国远家、壮志难酬之情。一字一词细细品味,变语调朗读则能让我们产生无限的再生功能。而我们平时对古诗文考查的方法,尽管对升学有一定的作用,但久而久之,势必有碍于对古诗文直观的理解。若问学生学到了什么,让人不得而知,何因呢?实如国学大师王静安所说,“有我”与“无我”、“隔”与“未隔”,冇境界则是“无我”
5、与“未隔”;无境界则是“冇我”与“隔”。实际上“朗读”过程就是品评的过程。三、操作的过程首先,明确方言是开门的钥匙。所以,不论你的方音、方言、发咅条件如何,都是原始的、朴实无华的、美丽的,要自信起来。其次,不注重方法,可以大声、中声、小声、微细声;可以哭调、笑调、谈调;可以一字一顿、二字一顿..一句一顿、一章一顿;可以坐着读、站着读、走着读..不论方法、方式,超脱就是其真。这可以说是解脱心中闲境,似乎有庄子文中寓言:解衣磅礴的味儿。再次,火候到吋方止。一定要读到:0中无人、心中无书;口非我口、人非其人;身与古人倶,心若作者存,置于妙境。嗟叹
6、、兴惋倶是他人,这方是去妄见真也。总之,笔者经过多届学生的训练,发现:这种做法提高了学生的情趣,活跃了身心,解放了思想,放开了手脚,培养出来的是一个个有鲜活个性的人。我们提倡一石激起千层浪,充分挖掘,大家参与。细细品尝“怪调”教学在古诗文中的底蕴,用心去体会逝去人们残留的信息,巧解连环、细梳金缕,这不仅是古韵、古律、古声的冋归,也是对人性相通的千古之谜的探索。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