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90565
大小:40.0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教育资源-天天文库。
1、《沁园春·长沙》教学设计山东省郓城第一中学董谦教学目标:1、了解词的常识,掌握朗读技巧;培养学生掌握诗词中的意象和意境,并能独立分析诗词的能力。2、联系写作背景,让学生在感受词的魅力的同时,体会毛泽东的伟人情怀以及他那种豪放雄奇的风格。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远大的抱负。(确立依据:新课改《教学大纲》要求诗歌教学要以读,以把握作者感情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为主,让学生能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学生想像力和审美力)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1.了解词的创作背景,能够对本首词的内容进行正确地梳理。2.反复诵读并能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
2、难点:1.掌握词中的意象和意境。2.掌握本词借景抒情的手法。(确立依据:培养语感要靠反复地诵读。而且通过揣摩和分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有助于理解意象,感受意境,领会主旨。)教学方法:情感教学法,图表教学法,朗读与鉴赏、评说相结合教学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结合资料图片介绍背景知识导入课文)(多媒体出示一组杜甫等人的诗歌)古代诗人笔下的秋天多是感伤的,萧条的,肃杀的,但我们今天学一首词,一反过去一般旧诗词中的那种肃杀、感伤的“悲秋”情调,赋予秋天新的含义,这首词的秋天在作者笔下是怎么样的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毛泽东的一首关于秋天的
3、词《沁园春•长沙》。(使用依据:多媒体教学具有声、光、形、色同时再现的特点,充分合理地利用电化教学,是提高素质教育的有效手段。利用多媒体教学,使得语文知识形象、逼真、多渠道、多形式、多侧面传输给学生,引起阅读兴趣,变“要我学”为“我要学”。)2.解题及背景知识简介①检查生字词预习情况。②关于词的相关知识包括词、词牌、沁园春这一词牌的由来,词的分类,词的主要流派等等。(依据:学习应当是“接受”和“探究”的和谐统一,不能忽视对必要的知识的传授,对于刚入高中的学生来说,增加知识的积累是必要的。)③关于本词的写作背景(依据:《新课改》提倡学习诗
4、歌要“知人论世”,才能从更广阔的面上理解诗歌主旨和感情。)3.反复朗读,深入领会本词的意境和词人的胸襟①听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播放朗读录音,出示原词,欣赏该词手迹(依据:用标准的范读去规范学生的朗读节奏以及感情的把握,用毛泽东的手迹激发学生想象的思维和激情,更有感染力)②初读,入境,审美感知学生自由朗读,老师提示朗读技巧(注意节奏的把握)③齐读,深入体会词的情感、意境。请两名同学分别用优美的语言把本词描绘出来。(依据:《新课程》提倡学生要了解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基本特征,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与散文的区别,领会诗歌的语言含蓄与凝练的特点
5、。)4.文本研习(1)借助问题思考讨论,分析全词。①词的上下阕主要写什么?②词的上下两阕各有一个领字,请找出来。学生分组讨论、回答以后,老师加以明确。①上阕写景——描绘湘江绚丽多采的秋色图下阕抒情——抒发凌云壮志的革命豪情②上阕领字是“看”,领起七句。下阕领字是“忆”,领起八句。(依据:诗歌重在多读,并在读的基础上把握诗的结构和内容。)(2)感受“看”字领起的秋色图,回答问题。①在上阕中,诗人是从哪些方面、什么角度来描绘绚丽多采的秋色图的?四个方面:山上、江中、天空、水底四个角度:远眺、近观、仰视、俯察②对富有表现力的语言的分析:。仔细
6、品味文中“独立、染、击、翔”等词的好处依据:(从细处着眼,理解诗人炼字炼意的功夫和创作的不易,以及不同字带来的不同表达效果。)意象和意境:意象包括“意”和“象”两方面的内容,“意”指的是创作主体的思想感情,“象”指的是创作客体的客观物象。意象就是诗人的思想感情与客观物象的融合,是带有诗人情感的客观事物。意境则是诗人通过种种意象的创造和组合所构成的一种充满诗意的艺术境界。(依据:意象是诗歌理论中一个非常重要的概念,所以对于一首诗词的鉴赏,我们一定要抓住其中的意象和意境,因为诗人的情感是通过意象表达出来的。)欣赏《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
7、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赏析:这首小令仅五句28字,语言极为凝炼却容量巨大,寥寥数笔就勾画出一幅悲绪四溢的“游子思归图”,淋漓尽致地传达出漂泊羁旅的游子心。这幅图画由两部分构成:一、由精心选取的几组能代表萧秋的景物组成一幅暮色苍茫的秋野图景;二、抒写内心深处无尽伤痛而独行寒秋的天涯游子剪影。(依据,承上让学生理解意象的概念并学会情景交融的写法,理解一切景语皆情语。)⑶词人面对着这一幅生机盎然的秋景图想到了什么呢?生机盎然的景色想到:“谁主沉浮”。(依据:让学生理解这个句子的作用是承上启下,由上阙的写景转
8、为下阙的抒情)四人小组为单位,自主学习下阕,思考以下问题:a、“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在结构上有什么作用?b、这些“同学少年”是怎样的一群人?c、.最后三句有什么作用?老师明确:a、“携来百侣曾游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