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ID:23988315

大小:50.00 KB

页数:3页

时间:2018-11-12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_第1页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_第2页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_第3页
资源描述:

《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述对初唐宫廷诗的偏见  摘要:由于诸多因素的存在,早先通行的几部文学史著作对初唐宫廷诗基本持否定态度,存有偏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们应该从整个诗史演进的角度给予初唐宫廷诗重新认识,并给出公允的评判。  关键词:初唐宫廷诗偏见  由于初唐宫廷诗对南朝宫体诗在某种程度上的承继性,又由于其后盛唐诗歌的辉煌成就,导致八世纪对初唐诗的偏见持续了一千多年。[1]具体说来,前者使初唐宫廷诗遭受深重责难,而在后者的熠熠光辉之下,初唐宫廷诗坛无疑显得暗淡无光,既没有涌现出光耀千古的伟大诗人,亦无唱响古今的杰出诗篇,从而导致其很长时间内处于要么干脆被忽视,要么又是责之太重的尴尬地位,在一些评论家鉴赏

2、家眼里,初唐宫廷诗在整个辉煌的有唐一代诗史中似乎显得不值一提,而当提到时,无疑,是嗤之以鼻的。  毫无疑问,对初唐宫廷诗的这种偏见在整个中国文学史上可谓源远流长,根深蒂固,几成定见。可以如是说,对初唐宫廷诗的责难几乎与它的产生同步,甚而至于,从其最初发展阶段始,就背负有沉重的思想包袱,这种思想包袱直接作用于它的最初以太宗李世民为首的贞观君臣,具体表现为贞观宫廷诗坛在总体上呈现出理论观念上的反思批判与与创作上延续承继的矛盾态势。[2]作为一****国君臣,他们亲眼目睹前朝的丧乱,直至最终的亡国失天下,这种教训是如此近在咫尺,鲜活深刻,所谓前世不忘,后世之师,无疑,这使得贞观君臣具备了

3、极为清醒的政治意识和高度的政治警觉,而这,也是历****国君臣的共性,为其后继者所乏。那么,他们又是如何总结前朝覆亡的教训的呢?我们知道,贞观时期,出于多识前古,贻鉴将来的目的,曾官修大量史书,主要有《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以及《晋书》等。那么,他们识了如此之多的前古,为将来到底总结出了什么呢?翻阅这些史书,不难发现,其中很重要的一条,就是文可亡国。试看下面几则论述:  江左梁末,弥尚轻险,始自储宫,刑乎流俗。杂沾滞以成音,故虽悲而不雅。原夫两朝叔世,俱肆淫声,而齐氏变风,属于弦管;梁时变雅,在夫篇什。莫非易俗所致,并为亡国之音;而应变

4、不殊,感物或异,何哉?盖随君上之情欲也雅以正邦,哀以亡国。(《北齐书文苑传序》)  古人云;亡国之主,多有才艺。考之梁、陈及隋,信非虚论。然则不崇教义之本,偏尚淫丽之文,徒长浇伪之风,无救乱亡之祸矣。(《陈书后主记》)  梁自大同之后,雅道沦缺,渐乖典则,争驰新巧。简文、湘东启其淫放,徐陵、庾信分路扬镳,其意浅而繁,其文匿而彩,词尚轻险,情多哀思,格以延陵之听,盖亦亡国之音乎!(《隋书文学传序》)  梁简文之在东宫,亦好篇什。清辞巧制,止乎衽席之间;雕琢蔓藻,思极闺闱之内。后生好事,递相放习,朝野纷纷,号为宫体。流宕不已,讫于丧亡。陈氏因之,未能全变文章道尽。(《隋书经籍志集部总论

5、》)  可谓众口一词,言之凿凿。这些史书皆为贞观重臣所修,加之属于奉旨行事之举,毫无疑问,是足以代表以太宗为首的贞观君臣的观点的。  但是,另一方面,在巨大的文学惯性面前,在拥有和前代同样的宫廷创作环境里,他们的写作宫廷诗又是如此顺理成章,自然而然的事。这样一来,无疑,贞观君臣将自己置身于对梁、陈及隋在理论观念上的反思批判,但实际创作中又颇有喜好延承的矛盾夹缝之中,并最终陷入逼仄之境,处于尴尬之地。关于这一点,《唐诗纪事》卷一所载一则轶事可作最好说明:  帝尝作宫体诗,使虞世南赓和。世南曰:圣作甚工,然体非雅正,上有所好,下必有甚,臣恐此诗一传,天下风靡,不敢奉诏。帝曰:朕试卿耳!

6、后帝为诗一篇,述古兴亡。  李世民所作宫体诗今集不存,具体内容无可考知,但《唐诗纪事》中既冠以宫体之名,则其承继南朝诗风是毋庸置疑的。想来李世民应该对自己此作是颇满意的,才令虞世南赓和,而虞世南的评价也证实了这一点,是圣作甚工,但由于此诗体非雅正,而终致不敢奉诏赓和。无奈之下,李世民只得说是朕试卿耳!并补作了一首述古兴亡的妥当诗篇。一桩本应是君臣和唱的历史佳话竟致如此尴尬境地,贞观诗坛群彦们在思想观念和创作实际上的矛盾状态由此可窥一斑。  那么,迄今为止,八世纪对初唐诗的这种偏见是否还在继续?初唐宫廷诗的地位有无得到改观?毫无疑问,答案是明了的。正如宇文所安先生所谓:较大部头的文学

7、史著作通常只限于确认这一时期的重要诗人,及注意初唐诗风与南朝诗风的关系。[3]而在《初唐宫廷诗风流变考论》之引论部分里,聂永华先生是这样描述此种状况的:然而由于长期以来所形成的思维定势,研究和导读的重点常常不约而同地指向了王绩、四杰、陈子昂等人身上,对他们某些微妙地预示着诗史未来走向的个人现象给予了高度评价,而对此一时期众多诗人在特定领域所作的努力缺乏应有的关注,整个初唐诗坛似乎成了少数几个作家单枪匹马的孤立奋斗史,诗史演进与诗风流变的整体面貌和动向反而显得模糊不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