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ID:23962108

大小:51.50 KB

页数:4页

时间:2018-11-12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_第1页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_第2页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_第3页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_第4页
资源描述:

《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探究式教学在数学课堂中的应用(惠东县黄埠中学,广东惠州516335)摘要:本文针对有些教师在运用“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时,出现的一些误区,提出了精心预设,调控时间,联系统一等做法,积极贯彻新课程理念,致力有效地提高课堂效率。关键词:“问题解决”教学模式;探索和应用;课堂效率:G633:A:《课程标准》对中学数学教学建议中指出:“数学教学应从学生实际出发,创设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实践,探索,交流,获得知识,形成技能,发展思维,学会学习,促使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学习。”

2、在这教学建议下,我们提倡一种符合学生认知规律的教学模式:问题解决教学模式。其主要操作程序是“创设情景——组织探究——构建理论——拓展应用——总结反思”。前三个环节都围绕着对新知的形成过程的学习,所以我把这教学模式归纳为对新知的“探索”和“应用”两个过程。“探索”让学生能主动地学习,深入地思考,促进学生数学修养的提高;“应用”让学生更好的掌握知识,激发思维和培养能力。这两个过程相辅相成,缺一不可。教师在运用这种模式的实际教学中,常见的几个教学误区:一、探究问题学生较难完成,教学目标难以实现;二、探究过

3、程拖泥带水,不讲实效,而追求探究活动的热闹场面,从而使得新知没时间得以拓展应用;三、探究最小化,习题讲解最大化。这主要体现在概念和定理的教学中。真正了解教学中的探究和应用,认识它们的内在联系和重要作用,是提高教学水平的关键。如何在课堂中合理的安排新知的探索和应用,就成为中学数学教师不容忽视的问题。一、精心预设,合理安排达成目标教师必须读透教材,根据学生实际,预备必要的资料,安排好各个环节的时间,才能游刃有余地进行有效教学。正所谓“台前一分钟,台后十年功”。下面谈谈我的一些做法:(一)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4、,开发教学资源我们的教材呈现为“概念——公式或定理——范例”组成的学术系统。看不到概念和结论的形成过程及思维过程。这就要求教师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组织探究出理论形成的过程,并从中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让数学的学习变成一种对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的过程。如:在学习《正方形的判定》前,我先设置一个生活情境:小明同学在商场看见一块正方形纱巾,但不知是否真的是正方形,只见售货员阿姨拉起纱巾的一组对角,而另一组也能完全重合,售货员看小明还在犹豫,就又拉起纱巾的另一组对角,只见剩下的对角也能完全重合,这时候小明才接过纱

5、巾,聪明的同学,你认为小明的纱巾一定是正方形吗?学生众说纷纭。此时,我顺势说出:想知道答案吗?那就一起来学习正方形的判定吧。生活中的问题往往能引起学生的共鸣,把生活中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使学生满怀好奇心积极参与教学,提高了学习的效率。(二)充分挖掘例题价值,拒绝“题海战术”在探究形成对新知的理解的基础上,我在对新知的拓展应用方面,比较注重教材例题的充分利用。如:在不等式的引入学习中有个实际问题,我对它进行了改编:一辆匀速行驶的汽车在11:20距离A地50千米,(1)要在12:00刚好驶过A地,车速应

6、为多少?(2)要在12:00之前驶过A地,车速应满足什么条件?教材没有第一个问题。我认为不等式的问题是学生未认识的,较难直接想到,所以,利用了“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问题,以便学生思考。又如在学习《勾股定理的应用》时,有个问题:一个门框的尺寸,高为2m,宽为1m,一块长3m,宽2.2,m的薄木板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这问题经教师引导,学生得出结果后,我没就这样结束问题的探究,而是对这题进行变式:变式一:在以上探究问题中,若薄木板的宽为0.95m,能否从门框内通过?为什么?能的话怎么通过?变式二:

7、以上探究问题中,若薄木板的宽为1.1m呢?对教材的重要题目进行变式,能让学生更透彻地理解问题实质,并总结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和规律,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二、调控教学时间,把握教学重点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严格把握好教学时间。一般地,教学重点内容应安排较多时间。一节课注重的不是教师能教多少,而是学生能接受多少。这就要求在课堂中,对新知的探索和应用的时间做限制,尽量的让学生把重点内容学得透彻。各种类型知识在探究和应用上安排的时间是不一样的。在对概念和定理没真正的理解的情况下,匆忙地去解题,有些能力不强的学生

8、一旦遇到新的问题,就会束手无策。因此,在教学中,要不吝惜概念的引入学习的时间。如在学习《加权平均数》时,我把教材的探究问题改为一般的求平均数的问题:某市三个郊县的人数为32万人,耕地总面积为0.54公顷。求人均耕地面积。由这个问题引入,再与教材的问题做比较,让学生理解“加权平均数”中“加权”的由来,通过比较“不加权”和“加权”的区别,使学生更能认识概念的实质,为后面的练习奠定了基础。三、认清关系,把探索和应用有效结合教学中,探究与应用都是让学生掌握好知识的教学手段,让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