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

ID:23952702

大小:51.5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1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_第1页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_第2页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_第3页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_第4页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浅议民歌进课堂中地方民歌与课堂模式的矛盾 地方民歌进课堂是一项对人类文化遗产保护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关于它的积极意义作者在另一片论文《浅议地方民歌进课堂对民歌的传承意义》(发表于科教文汇2009年9月上旬刊)中已作了详细的分析。为了使民歌进课堂活动取得积极的效果,其中的问题与矛盾是不能视而不见的,清楚了这些矛盾产生的根源才能找到避免和解决的方法。民歌本产生于山野之间、街头巷尾,服务于人们的劳动生活。它自由自在、无拘无束、奔放自由,实用性更多于审美性。当荒野山岭、田间地头

2、、沟壑塬涧变成整整齐齐、宽敞明亮、摆满课桌的教室时;当手拿砍刀、锄头、肩挑背抗的农民变成手拿书本、正襟危坐的中小学生时;当粗犷豪放的野性抒发变成稚嫩的童声齐唱时,一些矛盾不可避免的出现了。    1、部分歌词与接受主体的矛盾    爱情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民歌的主要内容。除了号子外,山歌与小调80%以上都与爱情有关,这些爱情类民歌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反映男女之间纯洁的爱情及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此类民歌格调高雅,语言朴实、含蓄、真切.L.感人,如陕南紫阳民歌《我望槐花几时开》高高山上一树槐,手把槐树望郎来,娘问女

3、儿望望啥子,我望槐花几时开,几乎说出望郎来。另一类情歌属于较直白的酸歌,如紫阳民歌中的《对门打伞就是他》歌词为对门打伞就是他,打罐冷水去烧茶,冷水烧茶茶不滚,把郎引到东门西门、南门北门、水果凉亭、姐的房门、红罗帐里、象牙床上、铺盖底下、席子面上去贪花,一身白肉当细茶。等,这类歌曲大多描写男女偷情过程,用词大胆、语言赤裸,虽说也是老百姓爱情生活的真实反映,但却不宜让未成年的孩子们接触,会把学生教歪的。还有部分民歌因为经历了特殊的年代有着鲜明的政治烙印,如大跃进、浮夸风这些内容的歌词也是不宜向学生教唱的。    

4、2、中小学生的音域、音色与民歌表现之间的矛盾。    民歌中最煽情、最富表现力的是山歌。山歌总是以高亢嘹亮、自由奔放而给人以深刻的印象。起调高、音域跨度大,如陕北民歌《上一道坡坡下一道梁》张口就是g2,最高音到c3,最低音gl,跨度达十一度。而中小学生的正常音域是a到d2或e2,而且往往要经历人生的第一个和第二个变声期,这个时期他们因为喉头、声带增长而伴随的声音嘶哑、音域狭窄、发音疲劳、局部充血水肿、分泌物增多从而导致说话、唱歌时的声音与儿童时代不同并持续半年至一年的时期。这时期中小学唱歌课应以自然声区训练为

5、主,一般不超过八度(c1c2的范围内)。科学、健康、合理地用嗓,有益于歌唱器官的保护。学生的这些声音特点与民歌尤其是山歌的表现之间就存在着矛盾,如果不考虑学生声音发展规律,只是一味的让学生吼唱音域高、跨度大的山歌,不仅获得不了山歌的美感,还会使他们产生逆反心理,稍有不慎还会毁了学生的嗓子。    3、民歌的自由即兴与课堂教学模式的矛盾    民歌多以个体演唱为主,即兴的抒发是其最大的特点,遇山唱山、遇水唱水、高兴了唱欢快、忧伤了唱悲凉、吃饱喝足了唱的底气十足、气韵悠长、饿了困了则唱的懒散低沉,民歌.的魅力也正

6、是体现在这种无拘无束、自由奔放上。《乐记》中记载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人心之东,物使之然也。感于物而动,故形于声。声相应,故生变,变成方,谓之音。也说的是音乐乃是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而即兴抒发的。民歌在流传的过程中也会因每个个体的不同而发生变化,在基本框架的基础上融入很强的个性特征。现在的一切民歌谱例都只是记录一个或两个歌手的演唱处理而已,就连这,很多细微的处理也是无法记出来的。地道的民歌手是没有歌谱限制与约束的,存留于他们头脑中的只是大概的旋律线条,演唱时的即兴成分非常大,在节拍、音高、速度、润腔上都回带来许

7、多意外色彩。民歌进课堂后,就必须适应新的环境,而我国现在的音乐教育模式是一个老师面对一个版的学生。这种情况下,所有学生唱的民歌将是一模一样,以他们老师的较长作为自己的范本来模仿,从而抹杀了个体演唱民歌时的主动创造性,也失去了民歌的即兴魅力。而且,这种集体教学模式注重的是整齐统一,从而会造成多民歌中细微润腔处理韵的忽视。    4、音乐教师身份与原生态民歌手身份的矛盾    学生学唱民歌主要是通过音乐教师的传授,音乐教师多来源于一些大中专院校的培养,如今的大中专院校的培养体系基本上是以西方理论体系为中心的,对他

8、们工作地的地方民歌可能知之甚少。在演唱方法上他们学习的多是意大利美声和中国普遍式的民族唱法,中国地大物博,每个地方的民歌都有自己独特的演唱习惯与发声方法,如果按照他们学习的普遍模式去套用每一个特色鲜明的地方民歌将会是对地方民歌特色的最大抹杀。他们本身不是民歌的载体,却要在课堂上向学生教,一直以来接受西方音乐体系的他们,往往在唱法上、理念上存在巨大的差异,因为民歌中的许多体现特色的因素往往和他们接受的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