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

ID:23911159

大小:60.50 KB

页数:13页

时间:2018-11-11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_第1页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_第2页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_第3页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_第4页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论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论文导读:本论文是一篇关于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的优秀论文范文,对正在写有关于拜物教论文的写有一定的参考和指导作用,比喻,我们就得逃到宗教世界的幻境中去。在那里,人脑的产物表现为赋有生命的、彼此发生关系并同人发生关系的独立存在的东西。在商品世界里,人手的产物也是这样。我把这叫作拜物教。劳动产品一旦作为商品来生产,就带上拜物教性质,因此拜物教是同商品生产分不开的”90。  商品是用来交

2、换的劳动产品。商品在交换之前首先是通过摘要:马克思的拜物教范畴既有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关联域或语境下比喻作用上的内涵。马克思认为,人们在社会协作、分工关系中生产出的产品或物,却变成了独立于这一社会关系之外的异己存在。对这一异化存在的迷恋和崇拜就是典型的拜物教。它从商品拜物教经货币拜物教发展到资本拜物教。基于马克思的拜物教批判理论,本文提炼出拜物教在一个社会中是否存在的三个标准(称为“拜物教判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及其当代启迪由.zbjy.收集,如需论文可联系我们.明法”):第一,实行

3、商品经济;第二,经济上存在着剥削;第三,不代表广大人民利益的阶级垄断了行政权力且拥有对社会财富进行分配的权力,并实际占有财富。马克思的这一拜物教批判理论,对于今天商品经济日益发展,企业、工厂日渐增加的当代中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作用。  关键词:马克思;实践哲学;拜物教;批判;少数民族地区  1002-2589(2013)31-0044-04  一、拜物教的宽泛内涵  如果撇开商品经济社会这一特定空间或视域,“拜物教”有着更为宽泛的内涵。“拜物教”中的“拜”具有“尊敬、倾倒、敬受”的含义[1]60。

4、“拜物教”是“拜神教”的对称。它是指“神灵观念明确产生之前,原始人把某些特定物体当作具有意志的物体而加以崇拜的宗教。”[1]60-61基于拜物教概念的原始内涵,拜物教一词也用来比喻对某种事物或东西的迷信、迷恋、崇拜、追逐等,如对商品、货币、金钱等东西的崇拜、追逐等。正如德·博兹所说:“对某种现实的、物质性的物的崇拜可以称之为物恋……正因如此,我将其称之为拜物教”[2]。  另外,拜物教是一种异化现象。异化的德语词为Entfre-mdung,来自fremd一词,意为“异己的”,或Ent■usserun

5、g,来自ent■ussern一词,意为“使……成为外部的、外在的”,它与拉丁文alius(别的)一词有关联,也译为“疏远”。具体指“某物通过自己的活动而与某种曾属于它的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分离,以至于这个他物成为自足的并与本来拥有它的某物相对立的一种状态”[3]。简言之,异化就是人创造的、支配的、属人的东西,却成了人顶礼膜拜的、支配人的、与人分离的东西的一种状态或现象。  二、马克思实践哲学中的拜物教批判理论  马克思的拜物教既有以上考辨的拜物教的宽泛内涵,又有特定语境下的比喻作用上

6、的内涵。在这里,笔者主要拟探讨马克思《资本论》中的拜物教。而《资本论》是马克思把其哲学运用于实际分析和解决理由的结果,即马克思实践哲学的成果。  《资本论》有两个目的:一是揭露或批判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运动规律或资本主义社会的生产和交换规律:二是批判对这一规律做出解释、研究和辩护的“全部经济学文献”即对资产阶级经济学的批判。这正如恩格斯所说,这部著作“绝不是对经济学的个别章节作零碎的批判,……相反,它一开始就已经系统地概括经济科学的全部复杂内容,并且在联系中阐述资产阶级生产和资产阶级交换的规律为目的。

7、既然经济学家无非是这些规律的解释者和辩护人,那么,这种阐述同时也就是对全部经济学家文献的批判”[4]。而马克思的上述批判是从分析商品开始的。“马克思描述整个资本主义社会并揭示其基本性质的两部伟大成熟著作,都从分析商品开始,这绝非偶然。因为在人类的这一发展阶段上,没有一个理由不最终追溯到商品这个理由上,没有一个理由的解答不能在商品结构之谜的解答中找到”[5]。  马克思认为商品看似平凡和简单,但其实不然,它充满着“形而上学的微妙和神学的怪诞”[6]88。马克思认为,商品的这种微妙和怪诞源于商品生产、交

8、换、分配和消费背后的社会关系,或者说源于物与物所掩盖着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样一来,劳动产品在一定条件下获得的社会属性就颠倒为劳动产品本身固有的属性。“劳动产品一旦采取商品形式就具有的谜一般的性质究竟是从哪里来的呢?显然是从这种形式本身来的。……商品形式在人们面前把人们本身劳动的社会性质反映成劳动产品本身的物的性质,反映成这些物的天然的社会属性,从而把生产者同总劳动的社会关系反映成存在于生产者之外的物与物之间的社会关系。由于这种转换,劳动产品成了商品,成了可感觉而又超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