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903930
大小:54.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缺肉少性的现当代文学》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缺肉少性的现当代文学 王又平,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1月生,四川峨眉山人。知青下放潜江插队6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毕业于华中师院京山分院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从教村办小学的初小高小,到教县城中学的初中高中,直到留在大学教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近40年光景走完中国的学历教育。以教书为业为荣为乐,余暇从事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主编、副主编、独著有《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新世纪文学创作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
2、》、《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49-1976》、《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等。 中国.L. 缺肉少性的现当代文学 王又平,男,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949年11月生,四川峨眉山人。知青下放潜江插队6年,以工农兵学员身份毕业于华中师院京山分院中文系,文艺理论专业硕士研究生毕业,留校中国现当代文学教研室任教至今。从教村办小学的初小高小,到教县城中学的初中高中,直到留在大学教专科本科、硕士博士,以近40年光景走完中国的学历教育。以教书为业为荣为乐,余暇从事
3、现当代文学研究和评论,主编、副主编、独著有《文学理论批评术语汇释》、《新世纪文学创作若干问题的调查报告》、《中国当代文学》、《中国当代文学史》、《中国新文学大系文学理论卷1949-1976》、《中国20世纪文学理论批评史》、《新时期文学转型中的小说创作潮流》等。 中国.L. 王小波在《〈怀疑三部曲〉总序》中提出三点假设:凡人都热爱智慧、异性、有趣。但偏偏有人喜欢生活在无智无性无趣的世界,而且制造这样一个世界,还强迫别人也生活在这样一个世界里。诚如朱正琳所说:这说的不是预言,而是我们的历史。虽说曾是历史,但其革
4、命的后遗症却也是我们的现实。王小波小说的狂欢化就是要颠覆这样一个无智无性无趣世界。 朱正琳关于热爱异性的论析值得参考: 王小波说得很平实,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了他喜欢和女孩子交往,仅仅因为她是异性。王小波显然是直截了当地在说性吸引,而不准备为热爱异性附加什么听上去比较高尚的理由。王小波谈论的是性,而不是在当今之世连道学家也常挂在口边的爱情。爱情竟成为一块最堂而皇之的遮羞布,被用来掩饰性的事实。与许多其他观念一样,爱情这个观念也是一个舶来品,最早进入我们生活的时间大约在本世纪初。作为一个观念,其雏形形成于中世纪
5、欧洲的骑士制度盛行时期。有一位法国历史学家指出,这种肇始于骑士精神的爱情观念自其一开始,就带上了矫揉造作的成分。王小波在自己的小说中写性,却不写爱情,或者更正确一点说,不写图解爱情观念的爱情故事,就已然嘲弄了所有只剩下空壳的爱情观念,也就是嘲弄了一切矫揉造作和假正经①。 这里颇有点值得玩味的地方: 我把王小波的小说视为对革命后遗症的继续针砭。爱情是很典型地染上这一后遗症的领域极力回避热爱异性,只谈爱而不谈性,或者给热爱异性附加上许多高尚的理由。黄秋耘当年批评没有爱情的爱情描写就指出了这一点,看看赵树理《三里湾
6、》中如何写几对年轻人的恋爱就很明白了。但是在50年代黄秋耘还不敢把话说透,至少是性和肉身的他极力避讳的,这些字眼早已同资产阶级腐朽没落捆绑到了一起。新时期最初所谓突破爱情禁区的小说(也包括诗歌)几乎都是如此,如刘心武的《爱情的位置》、张洁的《爱,是不能忘记的》、张抗抗的《北极光》等;就连文革期间的地下文学、尔后公开发表的靳凡的《公开的情书》也是如此。脱离了热爱异性的爱很容易转变为一种矫揉造作或者空泛笼统的大爱,如张洁的《祖母绿》、舒婷的《致橡树》等。上述这些新时期文学的爱情名篇的共同特点是:即使将爱情写得死去活来
7、,但仍然拒绝肉身的出场,就像张洁在《爱,是不能忘记的》小说中,已经写到了铭心刻骨的婚外情,写到死后相约在天堂相见,但仍要强调男女主人公的冰清玉洁,连手都没有牵过。这也难怪小说翻译出版到欧洲,老外要怀疑这两人究竟是否相爱。这类爱情叙事同五四时期郭沫若、郁达夫、丁玲、沈从文等,哪怕是茅盾等相比,都显然是一种退步(抑或进步?)。这好像同中国缺少古希腊、文艺复兴有关肉身的文化传统有关,但更主要的也许是越过了文艺复兴,直接进入思想启蒙继而又同革命合一,从而革掉了肉身只剩下精神,而精神被无限张扬和拔高,又同传统的儒家精神合一
8、了。因此我暗自揣测,中国的这种缺肉少性、唯余精神的现代性,究其原因,大约是缺少了文艺复兴这个环节,或者说是启蒙压倒了文艺复兴。 中国以启蒙为主导的现代精神在对人的理解方面是残缺不全的,现代人文精神是被阉割了肉身徒余精神的人文精神。西方人从古希腊文化中看到的是完整的人,即狄奥尼索斯(酒神,欲望和肉体的放纵)和阿波罗(日神,智慧和理性的挥洒),从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把它们从中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