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

ID:23896667

大小:56.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_第1页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_第2页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_第3页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_第4页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_第5页
资源描述:

《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 [摘要]目的:探讨乙状窦后径路显微镜下内镜辅助血管减压术治疗MRI薄层扫描诊断的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的手术方法、临床效果及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3例经MRI小脑桥脑角薄层扫描而诊断的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患者,采用内镜辅助显微血管减压术,隔离和消除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对听神经的密切接触与压迫。术前分别进行耳鸣频率和响度的客观测试,手术前后进行纯音测听、耳蜗电图、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前庭功能、面神经功能等项测试和检查。结果:术后3例患者均自觉耳鸣消失,术前耳鸣频率范围为2~4kHz,响度为平均听阈上2.5~3

2、.75dB,手术前后主客观听阈无明显变化;术前ABR显示中等强度刺激声测试之曲线波型重复性较差,术后ⅠⅤ波的波间潜伏期较术前缩短;1例患者术前的前庭功能检查发现存在向患侧优势偏向,术后消失。手术前后面神经功能正常,未出现任何术中和术后并发症。术后随诊3~6个月未见耳鸣复发。结论:MRI小脑桥脑角薄层扫描是一种极为高效、准确的检查和诊断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的手段,对于诊断明确的该病患者,内镜辅助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是一项极为有价值的治疗技术和方法,较之以往经典的手术显微镜下操作更为安全、清楚,创伤亦有所减小,并且未出现使用内镜而造成手术时间延长或相关并发症等情况,具有

3、推广应用价值。[关键词]显微血管减压术;耳鸣;微血管压迫综合征;内镜耳鸣是耳科临床上极为常见的症状,通常分为客观性(objectivetinnitus)和主观性(subjectivetinnitus)两大类。前者少见,耳鸣的声音能被检查者听到,其病因除血管性外,一般显而易见(如腭肌阵挛、咽鼓管异常开放、牙齿咬合不良或颞颌关节炎、纯音外耳道传播等),可针对病因进行治疗。后者耳鸣的声音仅患者自已感觉到,而不为他人所听到,临床上较常见,目前对其发生的机制尚少了解,多无满意的治疗方法。可导致耳鸣或伴发耳鸣的临床疾病甚多,常见的有中耳或内耳疾患(如各型中耳炎、迷路炎、外伤或

4、手术等)、听神经瘤、自身免疫性内耳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疾病、全身性疾病(贫血、高血压、红细胞增多症、甲状腺功能减退或亢进、肾脏疾病等)、噪声损伤、耳毒性药物、老年性耳蜗退行性变、精神因素等,临床亦有许多患者很难查清准确病因。作者与影像学专家对3例耳鸣患者,依据其病史和临床表现,尤其是MRI检查结果分析后发现,其耳鸣原因均与听神经根在进入脑干部位有明显的血管密切接触相关,即属于微血管压迫综合征性耳鸣。随着内镜技术的发展和相关手术器械的更新或创新,逐渐形成了一门独特的微创外科学,并已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13]。作者采用内镜辅助耳神经显微外科技术,对3例单

5、侧难治性耳鸣患者行显微血管减压术,旨在探索这一手术技术的临床应用价值和意义。1对象与方法1.1对象3例单侧难治性耳鸣患者,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54、49和45岁,患耳分别为右耳、右耳和左耳,耳鸣持续时间分别超过2年、1年和2年。无遗传性耳疾家族史、噪声接触史、耳(包括外、中和内耳)疾病史等明显导致耳鸣相关疾病病史。行耳鼻咽喉专科检查、常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包括血脂、血糖、三大常规、肝肾功能、甲状腺功能等)以及影像学检查,排除其他可导致耳鸣的相关疾病,如肾脏疾病、高血压、动脉硬化(包括冠心病)、高脂血症、血液病、颈椎病、中枢神经系统疾病、自身免疫病、耳毒性

6、药物中毒等。行小脑桥脑角和内听道MRI薄层扫描时,T2加权均显示有较大血管穿行于听神经根入脑干部位,与听神经紧密接触(图1)。患者均强烈感到影响生活和工作,进行过较长时间的保守治疗(应用倍他啶、维生素B1、维生素B12、都可喜及高压氧等),效果不满意,患者均要求行手术治疗控制或消除耳鸣症状。1.2手术方法图1小脑桥脑角和内听道MRI薄层扫描,T2加权显示(白色箭头所指处)一明显大血管穿过听神经根进入脑干部位患者行全身麻醉,头架将头部固定于仰卧偏头位,剃发(至耳上、后发际上3~4cm),安插口、眼轮匝肌针形电极,接面神经监护仪。耳前上和前额中部安置和固定圆盘电极,连

7、接听性脑干诱发电位(ABR)监视仪。耳后切口长3~4cm,剥离皮肤、皮下组织、肌骨膜瓣,暴露颅骨,乙状窦投影后方颅骨开窗,大小约2cm×2.5cm;“Y”形切开骨窗内颅后窝硬脑膜,在小脑表面覆盖带线棉片,常规降颅压,插入内镜至小脑桥脑角池,分离蛛网膜,吸出部分脑脊液,观察发现小脑前下动脉及其分支紧密包绕包括蜗神经和前庭神经的听神经根进入脑干部位和神经干(图2),由特制的持镜架(可自由调节操作和固定位置)固定内镜,采用特制的显微手术器械分离神经与血管,用探测电极常规检测面神经和听神经的电反应并定位。神经与血管完全分离后,在其间放置经修整的适当大小的Teflon毡片(

8、图3),保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