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95437
大小:80.50 KB
页数:22页
时间:2018-11-11
《明清理學家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爭議及其運用》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明清理學家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爭議及其運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自從朱熹提出之後,歷代理學家對它看法不一,個人皆以自己的立場來詮釋此語,使得朱熹當時提出的原意,產生不少爭議,而漸行隱晦。基此,本篇短文想探討:一、朱熹的原意及其引發的爭議;二、介紹明儒高攀龍如何以此法作為實踐及教學;三、以「靜坐」、「讀書」並進的觀點,說明儒、釋靜坐之異同。一、朱熹「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原意及所引發的爭議「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最先由朱熹(元晦,1130-1200)對其弟子郭友仁(德元,生卒年不詳,楚州山陽縣〔今江蘇淮安縣〕人)提出,他說:「人若於日間閑言語省得一兩句,
2、閑人客省見得一兩人,也濟事。若渾身都在鬧場中,如何讀得書!人若逐日無事,有見成飯喫,用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此一二年,何患不進!」(1)可見朱熹因機設教,個別教導郭友仁,強調只要個人閒暇無事,且生活上不虞匱乏,實踐「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修業課程亦無不可。但須注意的是,朱熹並未以此作為教學通則。清儒陸隴其(稼書,1630-1692)亦認為朱熹不可能教人半日靜坐,此語是因郭友仁本身學禪而誤記。(2)在《朱子語類》卷116有朱熹訓郭友仁八則(第48至55條),其中一則的確曾說:「公向道甚切,也曾學禪來。……非惟學禪,如老莊及釋氏教典,亦曾涉獵。未能博文,便
3、要約禮。窮理處不曾用工。」(3)可見陸隴其懷疑「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記載失真,並非無的放矢。不過陸隴其是朱派學人,他作這樣的辯解,多少是為了維護朱子。清儒顏元(習齋,1635-1704)在其《朱子語類評》,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八字,提出強烈批評,他說:聖道之亡,只為先生輩貪大局,說大話,滅盡有用之學,而舉世無一真德、真才矣。試問先生是學孔子乎?孔子豈是「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乎?(4)「半日靜坐」之半日固空矣,「半日讀書」之半日亦空,也是空了歲月。……釋氏之萬理皆空,猶可言也;滅絕五倫之釋,不能滅儒道也。講誦五經之釋,不可言也,其萬事皆空,人不
4、覺也;是以天下無一習行經濟之儒矣。(5)先生廢卻孔門學習成法,便是一種「只說道理」之學,而不自見其弊者,誤以讀書、著書為儒者正業也。當其說顏(淵)、曾(參)著多少氣力方始庶幾萬一時,何不思古人著力是做甚工夫,而自己一生只「半日靜坐,半日讀書」了事乎?(6)朱子「半日靜坐」,是半日達麼(按:即達磨)也;「半日讀書」,是半日漢儒也。試問十二箇時辰,那一刻是堯、舜、周、孔乎?宗朱者可以思矣。(7)先生「半日靜坐,半日讀書」,是聖人所說工夫否?……朱子則立朝全無建白,只會說「正心、誠意」,以文其無用,治漳州,全無設施,只會「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聞金人來犯
5、宋,慟哭而已。(8)顏元的批評雖非常強烈,但他因別有用意而作出如此批評,近人陳榮捷先生(1901-1995)說:「顏氏之顛倒是非,實所罕見。朱子只對此門徒一人如是教訓,並非教人人如是。即訓友仁亦無事時然後如此實習,非絕無酬酢,而專靜坐讀書也。今顏元乃誣朱子以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為一般人之生活方式,又誣朱子所謂靜坐如菩提達磨(約460-534在華)之擯去外務,面壁九年,所謂讀書如漢儒之訓詁,堯舜周孔之經世,一律不管。實際上顏元並不相信朱子如此。彼反對宋儒性命之學,提倡實用。思以革命口號,打倒權威。因而故為顛倒是非,亂唱口號。」(9)又說:「其實顏元讀朱子書
6、,無孔不入。其《朱子語類評》,志在攻擊朱子,故不惜扭曲穿鑿,以朱子一時訓一門徒之言,為一般教人之方。」(10)錢穆先生(1895-1990)亦說:「《語類》中只此一條提到『半日靜坐,半日讀書語』,……習齋不深考,乃拈此八字批評朱子,是亦不讀書之過。」(11)可見顏元對「半日靜坐,半日讀書」的批評,未能依理而論,不足取法。可是顏元可能不滿歷來的理學家習用朱熹此語,才會有這樣激越的批評。例如高攀龍不但以此為常法,還時時以此勸人(見下文),其弟子陳龍正(幾亭,1585-1645)更直接說:「此固為學至切要之法。」(12)陳龍正奉為切要之法,而顏元則棄如弁髦。
7、此外,劉宗周(蕺山,1578-1645)也提出過看法,說:「朱夫子嘗言『學者半日靜坐,半日讀書,如是三五年必有進步可觀。』今當取以為法。然除卻靜坐工夫,亦無以為讀書地,則其實亦非有兩程候也。學者誠於靜坐得力時,徐取古人書讀之,便覺古人真在目前,一切引翼、提撕、匡救之法,皆能一一得之於我,而其為讀書之益,有不待言者矣。」(13)如無靜坐工夫,讀書難以進入情況,可見靜坐可幫助讀書時領會書中精義,助益不可謂小。例如劉宗周曾言:「善讀書者,第求之吾心而已矣。舍吾心而求聖賢之心,即千言萬語,無有是處。」而「求吾心」必須於靜定之中,方有所得。(14)他在〈靜坐說〉
8、又云:「學問宗旨,只是主靜也。此處工夫最難下手,姑為學者設方便法,且教之靜坐。」(15)在《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