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

ID:23889383

大小:61.00 KB

页数:9页

时间:2018-11-11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_第1页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_第2页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_第3页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_第4页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教研室(215200)马静1问题的提出在平时的调研听课中,经常会见到一些失败的实验设计,如实验活动和教学目标不符、师生实验活动无序、实验操作过于繁琐冲淡了教学主题等情况。究其原因,是设计者未能很好地解决“为什么做”、“做什么”和“怎么做”3个问题。成功的实验设计是实验教学的基石,它包含以下3个要素。2中学化学实验教学设计“三要素”2.1要素一:实验目的要明确——为什么做实验教学设计首先必须明确实验目的,即解决“为什么做”的问题,这是实验设计的灵魂所在。教师必须在领会课标精神、

2、认真钻研教材的基础上,根据教学目标来选择实验内容。教学目标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化学实验要为教学目标的达成而设计,它可以是简单、朴素的,但应该在正确的时间、合适的位置出现,否则就会有哗众取宠之嫌。案例一:《离子》新授课第1课时实验设计(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教学目标]知道离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了解原子与离子通过得失电子可以互相转化。[操作]教师将棉线浸在KMn04(aq)中,拿出后放在湿润的滤纸上,如图l所示。通电,通过实物投影观察现象。[现象]第一次实验失败,第二次实验后出现模糊的颜色移动。[设计意

3、图]说明KMn04(aq)中存在自由移动的带电微粒——离子。[实验效果]现象模糊,实验完成总共花费了15min;而且学生不能理解,在通电条件下带电微粒发生定向移动(高中电解原理)。[点评]教师试图通过用实验来引出课题,但是这个实验费时费力且脱离教材,对于《离子》这节课教学目标的达成没有任何帮助,这个费时费力的设计效果不好。在学生理解了离子的形成过程后,教师增加了一组学生实验。[操作]取少量NaCl固体于烧杯中,加入水,搅拌后取部分于试管1中待用;向盛有水的烧杯中逐渐加入NaCl溶液,用电导率传感器测量溶液导电性的变化。[现象]溶液的

4、导电性在不断增强。[设计意图]说明离子很小、肉眼看不见,能自由移动。[操作]取少量CuCl2固体于2号试管中,加入水后振荡,对比1号、2号两支试管,观察现象。[现象]两支试管中溶液的颜色不同。[设计意图]说明离子的种类不同、性质不同。[操作]取少量KCl固体于3号试管中,向1号、3号试管中分别滴加AgN03溶液,观察现象。[现象]两支试管中都出现了白色沉淀。[设计意图]说明离子之间可以相互反应的。[反思]教师试图通过这一组实验,实现打通上教版初中化学第3章(《物质构成的奥秘》)和第7章(《应用广泛的酸、碱、盐》)的目的,从而将离子的

5、性质与盐的性质联系起来。但是对于接触化学不到两个月的学生而言,这种联系无疑是空中楼阁,大大增加了化学学习的难度。在教师完成这组实验后,同学们交头接耳,一时间正常的教学秩序被打乱了。上述两个实验设计的共同问题是实验设计脱离教学目标,上教版9年级上册第3章中关于《离子》在教材中未出现实验教学内容,执教者为了追求“热热闹闹”的课堂氛围,盲目增加实验活动,却忽视了教学的有效性,使得实验成为摆设,因此明白“为什么做”是实验教学设计最核心的部分。2.2要素二:实验内容要简约——做什么在确定了实验目的之后,教师接着要思考的是“做什么”,这是实验教

6、学设计的关键所在。围绕教学目标的达成,有不同的实验内容可供选择。我们不赞同“为实验而实验“、“捡到篮子里就是菜”的观点,一旦盲目的追求实验的数量,实验内容是“丰富”了,却有可能会使学生眼花缭乱,收获甚微。教师要根据实验目的选择操作简单、现象明显、安全可靠的实验,太过复杂、安全系数不高、污染环境的实验不宜在课堂中出现。案例二:《分子》的新授课教学磨课过程(上教版《化学》9年级上册第3章第1节)。[教学目标]知道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在化学反应中分子可以分解为原子,原子可以结合成为分子。[磨课过程]在教材中,《分子》是在《微粒的性质

7、>之后出现的,学生对教材中“微粒的性质”的3个相关实验已经熟悉,在不考虑简单重复完成过的实验的前提下,笔者感到《分子》这节课的实验设计很难找到突破口。在设计“分子也具有微粒的3个特性”的实验时,首先考虑完成N02(红棕色)与空气的扩散实验,但又因N02有毒,且实验现象不明显而只能放弃。接着有教师提出做红墨水在水中的扩散实验,却因为红墨水成分复杂,不能简单的将其归到“分子构成的物质”范畴而放弃……最后想到了干冰汽化实验,经过尝试及讨论,形成了最终的实验设计。[操作]教师取出热水瓶中保存的少量干冰,将其装入试管中,并在试管口套上气

8、球。[现象]干冰汽化,固体消失,小气球鼓起来。[目的]说明分子是构成物质的一种微粒;分子很小,肉眼看不见。[操作]在上述试管中加入澄清石灰水,振荡试管。[现象]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目的]说明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一种微粒。同种分子,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