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乡愁》教案设计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乡愁》教案设计教学目标:①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②指导学生抓住诗歌中的意象去理解诗歌;③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理,即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重点:①学会抓住意象去理解诗歌所表达的情理;②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情理,即两岸沟通、祖国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史的必然。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诗中感情的层次与变化。 教学过程: 1导入新课(创设情境) 同学们,初中阶段我们学过哪些表现乡愁的古诗词?(学生回忆、背诵)是啊,乡愁就是游子想家时那种牵肠挂肚的思念。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美好的情愫。余光中的《乡愁》就
2、是其中情深意长、音调动人的一曲,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欣赏这一首脍炙人口的现代抒情诗。(板书课题) 2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幻灯片显示,初步把握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 2.1齐读注解1,了解作者。 2.2背景: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可以直视海峡,可以眺望香港,可以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
3、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乡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终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就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04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3朗读(读中悟情) 3.1听多媒体朗诵:要求明确本诗的重音、语调、感情基调。 3.2指导朗读:在诗中注明重音,朗读时语调舒缓,感情深沉,节与节之间要有起伏
4、。 3.3上台表演朗读,互评。 4赏析诗歌 4.1赏析这首诗的意象(着重指导学生学会抓住意象理解抽象情感的方法) 4.1.1乡愁大家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余光中是怎样把乡愁这种抽象的情感表达出来的? 讨论明确: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 4.1.2邮票、船票……为什么能够表现乡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在讨论的基础上,教师点拨:初涉人生,诗人对母亲的思念寄托在一封封的家书上;一张船票虽然窄小,却凝结着对妻子的不尽相思,坟墓矮小,却将慈母与我天人相隔,既无家书传达,又无船只抵达,其间的酸楚似乎已成了乡愁的全部。海
5、峡虽然浅浅,却将台湾与大陆分隔多年,远望大陆,这思乡之情就融进了这一湾海峡之中。 4.1.3小结:诗人用一个个具体可感的形象阐明抽象的乡愁,这就是创设意象。意象是理解和赏析诗歌的主要途径,写诗也要善于创设意象。 4.2赏析这首诗的构思。 4.2.1这首诗的四个意象是按照什么关系排列的?在讨论的基础上明确:层进关系。前三节都表达对亲人的思念,即母子之情、夫妻之爱、丧母之哀、恋国之思,(板书)感情愈来愈强烈,过去的乡愁是为了衬托现在的乡愁,在最后一节诗人将个人的悲欢与爱国之情,民族之恋交融在一起,具有以往乡愁诗无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唱出了时代的共
6、鸣。 4.2.2这首诗你最喜欢哪一节?为什么?(学生个性阅读) 4.2.3教师引导学生对最后一节的理解,思考问题。为什么说“浅浅的海峡”,而不说“深深的海峡”呢? 教师明确:“浅浅”言之所隔之海并不宽阔,本应密切往来,但现实情况是相互隔绝,这种阻隔不是海峡而是人为的原因,那么诗人渴望两岸沟通、祖国统一之情,溢于字里行间。诗篇鸣奏的实质就是一曲爱国主义的强音,使这首诗独具魅力,广为传诵。如2003年12月11日,温家宝总理在美国纽约会见华侨时就引用了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浅浅的海峡,国之大殇,乡之深愁”,可见两岸的沟通、祖国的统一是人心所向,是历
7、史的必然。4.3赏析这首诗的形式。(在学生归纳的基础上加以点拨,不作重点讲) 诗歌是非常注重形式的,这首诗形式完美体现在哪几个方面?(引导归纳) 4.3.1结构美。每节四行,节与节之间相当匀称,每节诗人又注重了长句与短句的变化调节,从而使诗形整齐中有参差之美。 4.3.2音乐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等叠词的运用,使全诗低回掩抑,如泣如诉,加强了诗的音韵之美。 5拓展练习 阅读余光中的《乡愁四韵》和席慕容的《乡愁》,答题。 乡愁四韵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长江水 乡酒一样的长江水 醉酒的滋味 是乡愁的滋味 给我一瓢长江水呵
8、长江水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血一样的海棠红 沸血的烧痛 是乡愁的烧痛 给我一张海棠红呵海棠红 给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