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844415
大小:53.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1
《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从出土文献看七十子后学在先秦散文史上的地位【内容提要】本文将七十子后学著述的《论语》、大小戴《礼记》、《孝经》、《仪礼》、郭店简及上博简中儒家让我们从片断语录体、问答记事体和专题论文几类,讨论七十子后学散文的文学成就。《论语》和《礼记》中的孔子片断语录,是孔门弟子从记录的诸多孔子言论中精选出来的。此前论者或以为先秦说理散文是从零开始,《论语》的片断语录正代表了说理散文刚起步时的幼稚形态,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我们从《尚书》、《国语》、《左传》的记言文看到,早在七十子之前,人们就已经具备了相当高的理性思维水平和书面表达能力。《论语》语录体制的短小,绝不意味着当时说理散文
2、只能达到这样的水平,而是语录编纂者刻意从原始记述材料中节选出来的。对此,上博简提供了强有力的证据。《论语·子路》载:“仲弓为季氏宰,问政。子曰:‘先有司,赦小过,举贤才。’曰:‘焉知贤才而举之?’曰:‘举尔所知,尔所不知,人其舍诸?’”这一章语录在刚刚面世的上博简《中弓》中有所体现,分别见于第一简:“季桓子使仲弓为宰,仲弓以告孔子,孔子曰:‘季氏……’”第七简:“……老老慈幼,先有司,举贤才,赦过与罪。”第九简:“‘……有成,是故有司不可不先也。’仲弓曰:‘雍也不敏,虽有贤才,弗知举也。敢问举贤才……’”第十简:“‘……如之何?’仲尼曰:‘夫贤才不可弇也。举尔所知
3、,而所不知,人其舍之者?’仲弓曰:‘赦过与罪,则民可要?’”虽然两者在文字和孔子称谓上存在某些差异,但主要内容是相同的。以此推测,《论语》“仲弓为季氏宰章”与《中弓》所记应为同一件事,前者是仲弓一系的弟子从当年仲弓原始笔录材料中节取的。七十子后学之所以要节选孔子语录,可能是受到此前社会上流传的哲人格言、警句、民谚的启示。从《国语》、《左传》可以看到,春秋时期政治文化界习惯于征引仲虺、史佚、周任等古代哲人的格言警句,作为说辞的论据和行为的准则。如《国语·周语上》载晋大夫叔向引史佚之言:“动莫若敬,居莫若俭,德莫若让,事莫若咨。”《左传·襄公三十年》载子皮引《仲虺之志
4、》:“乱者取之,亡者侮之。”这些格言警句于片言只语之中,凝聚了丰富的政治、军事、历史、社会、人生经验,有些甚至蕴含了深刻的哲理,给后人以无穷的警示和启迪。七十子认为孔子的智慧可以与上古哲人媲美甚至超轶古人,所以他们才将笔录的孔子言论进行提炼和节选。经过七十子选择提炼后的《论语》片断语录,言约意丰,高度凝炼,于深沉含蓄之中见出隽永的意味,透发出一种理趣美,体现出口述者的深刻睿智和执著信念。像“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而》)、“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等等,片语之中凝聚着丰富的人生经验,耐人久久地涵咏,不少语录可以作为格言来读。特别是语气词的运用
5、,疏宕有致,读之回肠荡气。某些语录通过如诗如画般的意境,传达出某种深刻的哲理,如“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子罕》)。《礼记》之《坊记》、《表记》、《中庸》、《缁衣》四篇据说是辑自子思之手,这些语录的篇幅较《论语》要长一些,感性成分大为减少,精警程度不及《论语》,编辑者子思虽曾亲聆乃祖音旨,但这毕竟是幼年的事情,他所收集的都是经过儒家后学辗转相传的孔子语录。郭店简三篇《语丛》没有“子曰”字眼,可能是孔子某几位后学的学术短札。《论语》、《礼记》、《语丛》片断语录的文学价值,不在于它们代表了说理文起步时期的风貌——它们其实并不能真实反映春秋战国之交说理文的水平,而
6、在于它们确立了中国哲理散文的一种体裁——语录体,从战国的《孟子》到汉代的《法言》,从隋代的《文中子》到宋代的《朱子语类》,再到明代的《传习录》,各个时代的思想家们都乐于采用先哲曾经运用过的凝炼含蓄、睿智圆通的语录体形式。推而广之,中国古代汗牛充栋的诗话、词话、赋话,在形式上也未必没有受到《论语》、《礼记》语录体的影响。七十子后学散文中问答记事体的最大艺术价值,就在于它们体现了先秦历史散文与诸子散文之间的密切联系,展示了先秦历史散文向诸子散文嬗变的轨迹。它告诉人们,诸子说理散文并非从零开始,而是从先秦历史记言散文转变而来的。理解此类文章的关键,在于了解七十子对史官记
7、言的模仿。在七十子之前,史官记载了很多王侯卿士大夫的治国言论,它们被保存在《尚书》和《国语》之中。这些记言文的常见结构是在叙事框架之下记载人物言论,大学中文系讲堂上必讲的《国语·周语上》“邵公谏弭谤”一文,就是此类记言文结构的典型代表。如果将这些文章的叙事框架去掉,那么剩下的就是一篇说理文。从《尚书》、《国语》可以看出,早在商周时代,人们就表现了相当高的说理才能。如《尚书·洪范》载殷朝遗老箕子向武王陈述“洪范九畴”:“初一曰五行,次二曰敬用五事,次三曰农用八极,次四曰协用五纪,次五曰建用皇极,次六曰用三德,次七曰明用稽疑,次八曰念用庶征,次九曰向用五福威用六极。
8、”先综括全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