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ID:23827090

大小:50.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第1页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第2页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第3页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第4页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_第5页
资源描述:

《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克服“以本为本”,重新整合教材,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摘要】教材是数学教学的根本,所有的数学教学活动都是以教材为基础展开的。以往的教学理念强调的是“以本为本”,教师更多的是“照本宣科”,也就是“教”教材。新课程标准提出“数学课程内容的选择(包括教师在实施具体教学内容过程中自主选择教学内容时)应当考虑:数学、社会、学生三个方面的因素;同时,每一个具体的知识(方法)不仅仅包括‘数学结果’,还应当包括它们的来龙去脉,即产生、发展、完善、应用和与其他知识(方法)联系等方面”。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以学生的“学”来定教师的“教”,而不是一成不变的按照教材的编排来决定教师的“教”。在这里,我想通过我

2、自己的两个亲身的经历来谈谈自己对于整合教材、整合教学内容的一点浅显的认识。..关键词教材整合;初中数学;自主发展课例一:我对外开的一节公开课,内容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第四章第三节的“余角与补角”。这节教材在三年前我就曾经开过课,所以还是比较熟悉的。原来这节课我采取的方法是给出具体的角,然后计算每组两个角的和,从中发现有些角的和为90度、180度,从而引出互余、互补的概念,然后再进一步引导学生讨论性质、简单几何推理等相关内容。课本上基本也是按照这样的一个思路展开的。这样教,从应试的角度来说也可以,考出来的分数也许并不会差,但从学生能力的培养和长远的发展来看,是远远不够。这次开课,我向我的

3、师傅李庾南老师请教了这节课的教材整合的方法,通过研究,我采取了如下的教学设计:1.让学生回忆之前研究角相关概念时从哪些方面入手研究,创设数学情境,引导学生从“数量”和“位置”两个角度研究图中的两个角的关系。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研究两个角的和的特殊值有哪些,自主建构余角和补角概念。2.从实例入手引导学生分析互余的性质,并学会符号语言与文字语言的描述性质,学会用逻辑推理证明性质。有了研究互余的基础,学生就可以把前面的研究方法进行迁移,自主探究互补的相关问题,形成较完整的认知结构。这样设计,学生不仅仅学到了数学知识,而且也学会了研究问题的方法,学会了知识、方法的迁移,这也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

4、不仅仅关注“结果”,而更需要关注“过程”。3.在这节教材教案的设计过程中,我也注意到一个以前从来没有重视过的一个问题:邻补角的概念到底应不应该在这里提。以前我总是觉得这里在互补的基础上,添加特殊的位置关系(即两个互补的角有一条公共边,另一边互为反向延长线),得到邻补角的概念是顺理成章的事,以前也为这样的整合而沾沾自喜。但是现在想起这个问题,我却产生了疑问,如果这里用这个基本图形引入邻补角,那为什么不在互余之中利用类似的图形引入“邻余角”的概念?而且更有意思的是,数学界从没有研究过“邻余角”,难道学数学的人都忽视了“邻余角”这个问题?为了解决疑惑我又详细的研究了教材,发现书本上邻补角的

5、概念是在第五章相交线里提出的,也就是说邻补角是在“两直线相交”这样一个基本图形里产生的,它是相交线形成的四个角中有公共边的两个角特殊的位置关系,也就是有了相交线才是生成邻补角的基本图形。所以教材这里不提邻补角也是有其道理的。这个例子也告诉我,整合教材不是简单地把所有相关的知识全部集中到一起去讲,整合教材必须以学生一有认知为基础,必须符合学生的自主发展的需要,同时也必须符合数学知识产生和发展的客观规律。课例二:是一节初三的函数复习课。谈到复习课,我们往往想到的都是那一成不变模式,先复习基础概念,然后就是大量的题型训练,复习课总是给人以枯燥乏味的感觉。但是李老师通过这节课充分向我们展示了

6、复习课和新授课一样需要整合教学内容,一样可以把学生的主体性发挥到极致:李老师首先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有点A(1,3)、点B(3,1)、原点O(0,0)。这些点可能在哪些函数的图象上?(能说出这些函数的解析式,大概位置,选定系数的符号吗?)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得到下列结果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根据图形,你能提出哪些问题,并能解答吗?学生通过回顾整理,提出了如下相关问题:①平移问题:这节课由坐标平面内三个具体的点出发,引导学生自主将初中阶段所学的三种函数的相关知识进行回顾,学生不仅复习了这些知识,而且通过平面直角坐标系这根主线,把初中所有的与函数相关的知识窜成了一个

7、完整的知识体系。学生在研究问题的过程中,提高了自身对函数知识的领悟和理解,更从思想、方法的高度作出了自己的总结。课堂不再沉闷,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了充分的提高,这对将来学生的发展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学生得到了“渔”,而不仅仅是“鱼”。这是我自己在平时工作中对于教学内容整合的一点点心得和体会,在这里和大家一起分享,其中还有很多不足和值得商榷的地方,欢迎各位领导专家批评指正。(单位:南通市启秀中学)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