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86717
大小:53.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试论从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生存状况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从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生存状况看农村教师专业化发论文关键词:历史与社会 农村教育 论文摘要:在中国第三次基础教育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温州市区和各县的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城乡二元教育的差异,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学在实施《历史与社会》课程方面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要改变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学的现状,必须要激发起大多数教师参与课改的积极性,给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课程的改革注入新的动力。 六年前,在中国第三次基础教育转型的时代大背景下,温州市区和各县的初中开始实施新课程《历史与社会》。这门综合课程,注重人文性、综合性
2、、生活化。它融合了地理、历史、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教学内容,同时在教法学法上试图弥补以往过于强调掌握“双基”的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提出了探究性、合作性、活动性教学等众多的教育新理念。如果说《历史与社会》课程的实施像是将一项崭新的体操运动普及到城乡中学的话,那么,这该是一场技术难度值很大的师生共舞的大型团体操。 由于我国的基础教育存在城乡二元教育的差异,与城市学校相比,农村中学在实施《历史与社会》课程方面要面临更加严峻的挑战。办学经费严重不足,办学条件落后,师资队伍参差不齐,学生总体素质不高;新课程内容脱离农村实际、学生的经验,课程资源缺乏;所有
3、这些问题都给农村中学的课改增加了难度。 农村教育改革成败的关键在于教师,然而在我们的农村中学执教《历史与社会》的教师是否已经作好迎接新课改的准备,在思想上形成共识,在行动上达成一致呢?新课改的动力来自哪里?它能够支持着历史与社会教师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吗? 为此,本人根据参与《历史与社会》新课改六年多的经历,从一个身居教学一线的普通教师的视角来分析周边学校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所思所想、所作所为,试图从当前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生存状况来解析农村教师专业化发展的条件[1]。 长期以来,由于历史与社会这一门课程在整个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所处的弱势地位,直到今
4、天,历史与社会教师的生存状况仍然不容乐观。在现实生活的压力下,在自我效能感的驱动下,我们农村学校的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存在着这样几种状况。至少可以归纳为以下四种类型: 1、短期行为型。在农村中学中,有不少“半路出家”、非专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由于本学科的弱势地位,导致校领导往往把一些不适应教学语数英等学科的老师安置在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中,他们中有的还一边教着原来的课程,一边兼几节历史与社会课。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成了他们的“政治避难所”。由于名不正、言不顺,等到执教原来学科的能力有所提高,或是“政治风头”一过,他们就可能重操旧业、改“思”归正,离开历史与社
5、会教师队伍。这类教师亦可叫作“政治避难型”或“短暂经营型”。 还有一些本非专职的历史与社会教师,教学历史与社会课的时间不短,但由于年老体衰,知识结构老化,教育思想陈腐,自我要求降低,他们便“教”一天“历史与社会”、撞一天钟,等着有一天告老还乡,属于“腐而不朽型”。这些抱着短期目的的教师显然缺乏执教历史与社会课程所需的动力和能力,课改的效果可想而知。 2、志向高远型。与短期行为型教师的胸无大志迥异,这类教师是知识面较广,业务能力较强的专职教师,执教时间约为3至5年。由于愤愤不平于自己的学科地位、社会处境,就寄希望于自身素质的优势,期待着通过自身努力,
6、在不久的将来,从更高收入的行业中分得一羹,从政、经商,成为他们改变生活的希望,其最低要求则是从农村学校调往城市学校。于是他们的课外时间主要用来拼命学英语、准备考公务员,或是做市场营销什么的。近几年来,随着国家人才流动政策的渐渐宽松,农村学校历史与社会教师队伍在一定程度上成了培养国家公务员、社会各行业人才的“黄埔军校”。这些在教育战线上很有潜力、可能会有所建树的历史与社会教师的流失和正在流失,对于新课程《历史与社会》的成功实施是一种莫大的损失,这真是中国师范教育和农村教育的一大悲哀[2]。 3、年轻有为型。如果你刚担上一所农村学校的历史与社会教研组长,可
7、能会有一种飘飘然的感觉,你居然可以管到这么多的学校领导。这是因为历史与社会教师在学校行政人员管理中所占的比重往往最大,在教务处、政教处、教科室、团委等办公室担任正职或副职的大有人在,而且有的历史与社会老师年纪轻轻就担此重任,真可谓年轻有为。但是,由于忙于学校的管理事务,应付如此这般的检查、评比等活动的时间较多,他们便没有更多的精力和兴趣再投入到实实在在的新课程改革中去,不能充当起课改“领头羊”的角色。 4、脚踏实地型。这些教师天生对金钱和权欲不大敏感,却又要追求自身的社会价值,渴望事业上的成功。正是他们,真正地挑起了新课改的担子,认认真真地接受新课程培
8、训,扎扎实实地体验新课程的理念。于是,他们的教育行为便真的发生了改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