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84469
大小:75.00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10
《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观察李华锋》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中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疗效观察李华锋李华锋耒阳市第三人民医院湖南衡阳421800【摘要】R的:观察分析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屮药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2016年1月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通过双色球随机分组法分为观察组(n=30)及对照组(n=30),对照组患者康复理疗,观察组患者采用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屮药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有效率93.33%,高于对照组的76.67%;血液粘稠性指标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2、o结论:针对脑梗死后遗症患者,康复理疗联合活血化瘀屮药治疗,有利于缓解临床症状,改善神经功能,降低血液黏稠性,提高治疗有效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关键词】脑梗死后遗症;康复理疗;活血化瘀;屮药脑梗死,又称为缺血性卒屮、屮风,指各种原因导致局部脑组织区域血液供应障碍,引起脑组织缺氧、缺血、坏死,表现出一系列对应的神经功能缺失症状[1]。脑梗死具有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等特点,近年来其死亡率得到丫一定的控制,但幸存患者遗留后遗症,如偏瘫、认知障碍、语言障碍等,给患者正常生活、工作带来严重干扰。临床治疗脑梗死后遗症的方法较多
3、,如西医、屮医、康复训练等。本文收集丫近两年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资料,探讨活血化瘀屮药联合康复理疗的治疗效果,具体报告如下。1资料、方法1.1一般资料将2014年1月〜2016年1月我院收治的60例脑梗死后遗症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男性17例,女性13例,年龄52〜76岁,平均年龄(62.81±8.02)岁;临床表现(可兼有):三偏8例,语言功能障碍9例,大小便障碍7例,吞咽功能障碍14例,言语功能障碍9例,认知功能障碍16例,日常活动能力障碍20例。观察组男性16例,女性1
4、4例,年龄54〜76岁,平均年龄(63.11±8.04)岁;临床表现(可兼有):三偏7例,语言功能障碍10例,大小便障碍6例,吞咽功能障碍13例,言语功能障碍10例,认知功能障碍17例,日常活动能力障碍21例。2组患者基线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1.2诊断标准1.2.1西医诊断标准。经CT或MRI检查,有明确梗塞病灶,确诊为脑梗死,处于恢复期或后遗症期。1.2.2中医诊断标准[2]。符合中医中风诊断标准,主症见偏瘫、言语謇涩或不语、神识昏蒙、口舌歪斜、偏身异常;次证见眩晕、头痛、0偏不瞬、饮水发
5、呛、共济失调。≥2个主症,或1个主症、2个次症,病程≥6个月。1.2.3纳入标准。符合中西医诊断标准;无药物过敏史;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同意入组。1.2.4排除标准。脑梗死急性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及脑出血;肝、肾、骨、造血系统、内分泌、祌经系统严重疾病、抑郁症病史者;把绝入组者。1.3方法两组患者均给予阿司匹林、甲钴胺片等脑血管病药物治疗。对照组患者实施康复理疗,协助患者定期变换体位,每2小吋1次,正常摆放良肢体,有效避免异常模式现象的发生。肢体活动遵循主动运动一辅助主动运动一主动运动的原则,定吋训
6、练患肢,每日6h,限制性使用健肢2〜3周,指导其自行穿衣、梳头、入厕、上下楼梯、步行等,增强日常生活能力。在此基础上,观察组患者加用活血化瘀中药治疗,方剂组成:黄芪60g,丹参、地龙、川芎、石菖蒲、黄精、红花、赤芍、牛膝、桃仁、熟地黄、桑寄生各15g,水姪、蜈蚣、全蝎各3g,当归20g,桂枝10g,肢体严重偏瘫者,加30g鸡血藤,语言严重障碍者,加10g远志,用水煎服,每日1剂,分早晚温服,持续给药4周。1.4评价指标治疗4周后对两组患者血液粘稠性指标进行测定,包括全血高切粘度、全血低切粘度、血浆粘度、纤维蛋白原。临床疗效参
7、考神经功能缺陷(NIHSS)评分系统[3],NIHSS减分率=(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100%,治愈:NIHSS减分率≥90%;显效:减分率45%〜90%;有效:减分率18%~45%;无效:评分无明显降低,或增加〉18%,治愈率+显效率+有效率=总有效率。1.5统计学处理将60例患者收集完整收集,建立数据库,在SPSS20.0统计学软件中作计数资料(n%)和计量资料(?x±s)处理分析,前者通过卡方检验,后者应用方差检验,如果检验结果为P<0.05,则表明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2结果2
8、.1临床疗效比较和对照组治疗有效率比较,观察组明显提高(P<0.05),如表1。3讨论脑梗死是临床常见脑血管疾病,其发病原因和机制较为复杂,其发病以动脉粥样硬化为基础,常见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吸烟、饮食不当、肥胖、糖尿病、过度精神压力等,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致残率,需引起临床高度重视。缺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