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80419
大小:54.5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10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与以往教学大纲显著不同的是新课程在确认语文学科工具性的同时,首次强调指出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这一新的定性结束了长期以来对语文学科性质的论争,也体现了我们观念的发展和进步,那么在具体的实践教学中,教师又该怎样转变观念,在语文教学中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呢? 一、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由来和内涵 放
2、眼世界范围的教育领域,从20世纪二十年代以来,科学主义和人文主义两大思潮之争始终没有停止过。贝塔朗菲在《一般系统的基础、发展和应用》一书中认为:科学是一体的,它们是同一实在的两个方面。这就像一张纸的两面,一面是工具性,另一面是人文性,任何一面都不可能离开另一面而单独存在,它是一个统一的事物。而关于语文课程的性质,提出了“工具性”无疑是有积极意义的,在今天看来,还仍然有它的现实意义,但是片面强调“工具性”,就产生了相当程度的消极影响;于是我国语文教育界对此进行了反思,提出了“人文性”.国外教育领域的两大思潮之争和我
3、国语文教育界“工具性”和“人文性”之争是社会及教育发展到一定时期必然产生的一个过程。 那么何谓人文性?人文性的实质是人文精神,语文课程人文性的生成过程其实就是学生人文精神的生成过程。关于人文精神历来有不同论述。于漪老师认为:人文精神的内涵应包括知、情意等方面,主要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又有人说:“人文精神是人类文明成果的思想内核,也是对人类的现状、将来的关注与责任。” 具体到语文课程方面,人文性就意味着:(1)应把对学生人文精神的培养作为课程目标的价值取向,并以此来制定语文课程目标和选
4、择整合和利用语文课程资源;(2)语文课程应凸显教师的人文关怀,使学生受到真善美的熏陶,自身的独特体验受到保护和尊重。(3)教师将在关注学生语文知识、能力发展的同时更加关心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发展,注重人文关怀和语文教育的感染熏陶作用,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 二、实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意味着工具性不可丢,人文性不可少。 语文教学过程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过程,是互相渗透、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的能力,掌握最基本的学习方法,从而培养他们的爱国主义感情、社会主义
5、道德品质,逐步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和正确的价值观,并提高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 语文的工具性,只有与人文性统一,它才能焕发强大的生命力;语文的人文性,只有以工具性为基础,它才能成为有源之水,源远流长,发挥语文育人的作用。语文素养就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体现。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有利于学生掌握语文能力,有利于学生打好语文学习的基础,有利于学生进行情感陶冶、文化熏染,端正价值观。在语文教学中应释放学生的潜在能量,注重关爱、宽容、理解、尊重和信任,强调知识、能力和学生精神世界的联系,以及认知领域和情感领域的互相
6、沟通。 三、语文课程如何实现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特别是语文课程中人文性的实施成为新的要求呈现在语文教师面前 (一)对课程目标和内容而言 首先在语文课程内容的选择上,应充分挖掘教材的人文内涵,使语文教材人文化,教材内容应“适合学生的身心特点,适应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密切联系学生的经验世界,应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新精神。”其次,要尽量开放利用多种课程资源,如广播、网络、广告、影视、自然风光、校园文化氛围、文物古迹、民俗风情等都可以成为培养学生人文精神的好素材。需要强调的是在资源的利用过程中,切
7、忌机械化和模式化,而要真正地落到实处,以人为本,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二)就语文课堂教学来说 要在语文教学中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笔者认为应在教学中完成三个转变。 一是教师的角色和功能发生转变。传统语文教学以灌为主,学生对文本的理解常常是鹦鹉学舌。而人文性教学的提出,倡导民主课堂,营造人文气息的教学氛围,鼓励学生的独特自主体验,认可学生对语文素材的多元化反应。这势必打破“教师中心”和“权威主义”,教师由命令者、灌输者变成商讨者、组织者和引导者。 二是由接受性教学转变为研究性教学。在接
8、受性教学中,学生能动性和创新精神被扼杀。而提倡人文性和工具性的统一,就要把学生看作语文学习的主体,把教师看作课程的组织者,充分发挥学生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三是由“课堂权威”“话语霸权”转变为“民主课堂”.语文课堂上充分体现师生互动,师生平等,营造师生平等对话氛围,说肺腑之言,说真实感受,说心中疑惑,不说假话套话,不说标准答案,实现师生心灵的沟通,体现民主课堂,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