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753742
大小:55.00 KB
页数:8页
时间:2018-11-10
《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一个学生的行为违反纪律或者不合常规时,按照传统的教育方式,老师们往往通过说理让学生分清是非、明白事理,之后再告诉学生要好好学习,从大处讲要报效国家,从小处讲要对得起父母等等。这种教育方式的指导思想是:只要学生明辨了是非,自然就会改正错误,而且以后也不会再犯。 然而,事实上,这种教育方式往往达不到预期的效果。老师经常感觉到很难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深处;学生也往往对老师的理教很不耐烦,或者是虚心接受、坚决不改。经常存在这样一种情况,老师在办公室里对犯错学生进行轰炸式的批评,得到的是学生或激
2、烈、或消极的反抗。学生把犯错后到老师办公室当作厄运,甚至在心理上产生老师过敏症、学校过敏症。 况且,老师即使再严厉,学生也只不过是暂时的屈服。当他遇到他认为好欺负的老师,当他感觉老师管不着他的时候,他的劣习马上就会暴露出来,真所谓江山易改,本性难移。 为什么会这样呢?本人认为,问题出在传统的教育方式上。教师动不动就教训学生,忽视了学生自身的内心感受,忽视了心育。 一、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合理性和必要性 在青少年时期,学生对于基本的人生道理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所以,学生的犯错在多数情况下,不是因为不懂
3、道理,而是因为控制不住自己的行为,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自制力较差。对自制力较差的学生,单通过理教是没有效果的。另外,许多问题学生的越轨行为,也与他们的年龄段有关。十七八岁,正处于第二青春期,这个阶段的学生,对老师的说教容易产生逆反心理。他们在谋求独立,希望摆脱父母、老师和其他成人的监护、指导,希望老师把他们当作大人,渴望平等的交流。但实际上,他们还并不真正成熟,他们的情绪和情感丰富而不稳定。本人认为,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出现问题,老师应该首先尊重他、理解他、信任他,做到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 学生强烈的渴望成人
4、感,不希望老师把自己当作对立面,而是渴望老师能平等地对待自己。老师在说理的时候,实际上潜意识里是把学生当作对立面来对待的,认为学生错了,自己掌握着真理。学生对此是非常反感的。这种说理,会使学生觉得老师和学生之间不平等。老师抢占了道德的制高点,任务是教训学生,学生的任务是倾听老师的教训、改造自己,和老师保持一致。老师是站在正确的一边。学生只有先确定自己的确是错了,老师才给他继续发言的权利。老师的这种潜意识,本身就包含着贬低学生的因素。这就难怪学生对老师的说理产生逆反心理。总而言之,老师和学生缺乏一个平等的前提
5、,老师批评学生的前提是居高临下的。 本人并非反对说服教育,也不反对分清是非,但是,说服教育要讲究方式方法。分清是非只是教育的目的,或者说是教育的结果。首先,说服教育应当是平等的交流,教师应在感情上拉近与学生的距离,而不应当事先摆出一副我是你非、我高你低的架势。老师应该以一种诚心诚意帮助朋友的心态、语气与学生对话,让学生感觉到平等,这是成功教育的前提。其次,凡是学生已经明白是非的事情,就不要总是喋喋不休地谈论是非对错。只有当学生确实认不清对错的时候,老师才有必要帮助学生认清是非。不过现在以分清是非为目的的教
6、育方法,多是形式主义的无效劳动,大大浪费了师生的时间和精力,还造成了学生的逆反心理。第三,在多数情况下,学生的问题主要不是是非问题,而是自制力较差的问题,帮助学生提高自制力是重要解决的问题。 二、如何实现动之以情,晓之以理 1.真心地去欣赏学生 老师首先要努力看到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用淘金者的眼光来看待学生,把学生当作一块含杂质的金子,把学生的缺点看成是成长过程中的缺点,从而真心地去欣赏学生。本人在《读者》杂志上读过这样的故事:有一个外国小学生,实在想知道狗肚子里都有什么东西,就偷偷地把校长的宠物一只
7、狗给杀了,做了解剖,看了个够。校长发现后,决定惩罚他。惩罚的内容是画两张图:一张人体骨骼图,一张人体血液循环图。这个孩子叫麦克劳德,后来成为著名的解剖学专家。麦克劳德小时候画的这两张图,至今还保存在英国亚皮丹博物馆里。 按照一般老师的逻辑,把校长的爱犬杀了,恐怕归咎为淘气说不过去,这简直是残暴,是对校长的大不敬。但这位校长却能心平气和,而且从中看出孩子可贵的探索精神,加以引导。这才是教育家的风度。常常听到老师们的埋怨:学生越来越懒、越来越厌学、越来越不好管。当然,这种现象是存在的,这种感觉也是事出有因的。
8、但是,如果对学生仅停留在这个评价上,是比较消极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学生们的自我意识比以前增强了,思维活跃了,知识面也更广阔了。所以,本人认为,一个真正懂得素质教育的老师,对学生身上的积极因素应该比对消极因素更敏感。一个好老师,应该把每个学生身上的优点看作是最好的教育资源加以充分运用。 对于学生身上的缺点,教师应该对其教育能力的一种挑战,而不应看作是一种麻烦。教师应该积极寻找适应学生的工作方式,而不是简单的让学生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