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

ID:23752028

大小:52.00 KB

页数:6页

时间:2018-11-10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_第1页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_第2页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_第3页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_第4页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_第5页
资源描述:

《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例谈比较法在初中外国文学教学中的运用原则江苏省南通市小海中学高敏华【摘要】全球化时代已然到来,世界文学正在日趋形成,但在应试教育体制下,外国文学没有能够在中学课堂绽放独有的魅力,学生对外国文学的灼热的喜爱之情也被遏制、束缚着。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成为平衡弘扬中华文化和着眼异域文化的支点呢?从实证研究来看,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关键词比较法;初中;外国文学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A:1671-0568(2015)24-0032-01在2011版《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

2、课程标准》的“课程性质”中提出,“吸收古今中外优秀文化”,旨在提醒每位语文教师:语文教育不仅是培养民族文化意识的重要途径,也应是塑造全球文化意识的重要工具。那么,如何使语文教学成为平衡弘扬中华文化和着眼异域文化的支点呢?从实证研究来看,将比较法运用到初中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来不失为一种有效途径。一、按照初中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层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任何一种教学方法的使用都应遵循维果斯基所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首先要考虑到是否适应学生的年龄层级、认识水平和能力层次。初一年级,学生还充满了稚气,他们对外国文学的兴趣主要

3、集中在小说的故事情节上,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多去比较中外小说故事情节、人物形象的异同点,让学生对比较有一个“大概”的印象和感受,唤起学生对外国文学的兴趣。比如,初一上学期的必读名著是《汤姆·索亚历险记》,汤姆是19世纪的美国孩子,他是个聪明爱动、想象力奇特的孩子,外表调皮捣蛋,但却拥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同单元有当代女作家秦文君笔下的男生贾里,同册书中,还有鲁迅先生笔下的20世纪初以双喜为首的平桥村的农村孩子们和19世纪丹麦作家安徒生笔下的唯一一个敢讲真话的孩子。将整册书中不同时代、不同国家、不同性格的孩子放在一起比较

4、能够激起学生的讨论兴趣,加深其对人物性格的理解,将原本分散的文本串联成了一个系统,从而对比较方式有了初步印象。初二年级,学生心理年龄有所增长,认知层面也有所提高,这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的篇目乃至单元,运用比较法教学,在具体的比较中,既让学生感受外国文学的独特魅力,也让他们对比较有进一步的理解和认识。比如,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父母的心》,它是日本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作品。这篇文章在选入课文时编者做了一些删改,教学时,多媒体投影出原小说的结尾:“于是,那位父亲由于那位有钱的妇女帮忙,受雇于函馆的某公司,一家六

5、口过上了好日子。爱情是无米之炊,幸福可以自给自足”,请学生与课文的结尾“那一家六口终于又团聚了”进行比较。这个教学设计意在通过比较激发学生对外国文学原作品的阅读兴趣。初三年级,是个承上启下的学年,这年的教学应以中考复习为契机,进行专题教学,通过寻找合适的比较点将教材中有关联的古今中外文学作品进行比较,尽量构建全初中的知识体系,为与高中知识的衔接做好准备。比如,从主题学研究出发,将传统的描写对象如花草树木、风雨霜雪背后的象征涵义进行比较、归纳,无论是对学生理解诗歌中的意象,还是写作都有很大的帮助。二、比较点的选择注

6、意紧扣教学目标比较一般是由比较对象、参照物和比较点构成。所谓比较点,就是在比较过程中需要解决的某个问题。通过比较点的确定,将比较对象与参照物有机结合,延伸出更多的点线,纵横结合,建构出更为完整的知识体系。比较点可根据教学目的、教学任务和教材来选择,诸如结构安排、写作手法、细节设置、表现主题、人物形象、坏境描写,等等。在对文学作品进行比较时,比较点的选择不能无的放矢,而应以教学目标为出发点和归宿。教学目标是教学活动的“第一要素”,确定准确、合理的教学目标是教学设计的首要工作。新课程背景下的教学目标提倡三维目标,《全

7、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规定“课程目标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方面设计。三者相互渗透,融为一体。”因此,在运用比较法进行教学设计时还要兼顾“知识与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两个教学目标,最好能以“过程与方法”为核心,有机综合知识的传授、能力的培养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引导。比如,指导学生将冰心的诗歌《纸船》与著名印度诗人泰戈尔的散文诗《纸船》进行比较时,先异中寻同,体味出两篇作品相同的主题、类似的语言风格,再同种辨异,分析出不同的文体特点、不一样的写作手法,并且在朗读—比较—分析—朗读的

8、教学过程中,潜移默化、自然而然地让学生体会到思母之情的浓烈。可比性虽然是比较法的基本特征之一,但假如与教学目标无关,那就无需作为课堂教学内容。比如,《皇帝的新装》是安徒生从中世纪西班牙的一个民间故事移植过来,与中国《高僧传卷二?晋长安鸠摩罗什》中的狂人绩师的故事也有类似处,但这样的可比性与“了解童话的想象与夸张的特点和理解这篇童话的讽喻意”的教学目标没有联系,所以教师就不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