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81340
大小:64.00 KB
页数:25页
时间:2018-11-09
《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分期与演化特征》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论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分期与演化特征【内容提要】从现存资料看,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主要为1896至1928年间。其间以1918年欧游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期。前期以《变法通议•论幼学》为起点,借《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和《惟心》奠定了审美、人生、艺术三位一体的美学思想的基石,并通过“力”与“移人”的范畴突出了艺术审美的功能问题。后期以《欧游心影录》为起点,借《“知不可而为主义”与“为而不有”主义》、《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等一批论著,论释了“趣味”这一极富特色的核心范畴,并通过“
2、趣味”将美的人生价值层面与艺术的情感实践层面相联结,延续、丰富、深化了前期的美学思想。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前后期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和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轨迹走向。【摘要题】中国美学【关键词】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与演化/人生论美学/尚实理性/人文意蕴【正文】从现存资料看,自1896年发表《变法通议》始至1928年编撰《辛稼轩年谱》止,梁启超的美学思想活动前后共30余年。其间,以1918年欧洲游历为界,可分为1896至1917年的萌芽期与1918至1928年的成型
3、期之前后两个发展阶段。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在研宄视野上有开拓,研宄目标上有深化,研究内涵上有发展,但以审美介入人生,注重审美实践、人生实践、艺术实践相统一的基本学术取向始终如一。梁启超前后期美学思想的发展呈现出“变而非变”的基本演化特征,凸现了其人生论美学的基本学术立场以及由社会政治理性观向文化人文价值观迈进的基本学术轨迹走向。一、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之萌芽期梁启超美学思想发展的第一个阶段约从1896至1917年间,是其美学思想的萌芽期。这一阶段,梁启超主要作为政治家的形象活跃于中国历史舞台,其关注中心在政治,学术活动是其政治
4、改良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一阶段,梁启超关于审美问题研宄的视野相对狭隘。其对美学问题的思考主要包含在文学问题中,较少纯粹与形上的美之研讨。梁启超这一阶段的美学思想贡献主要体现在关于“三界革命”的理论倡导中。倡导包括“诗界革命”、“小说界革命”与“文界革命”在内的文学革新运动是梁启超这一阶段文学活动的中心。在“三界革命”的理论倡导中,梁启超提出了关于中国文学变革的许多重要思想,体现了对于新的文体审美理想与文学审美意识的开拓与呼唤。同时,在“三界革命”的理论倡导中,梁启超也明确体现出对美(艺术)与人生(社会)“进化”之内在联系的
5、自觉认识,他提出了“力”与“移人”这两个在其整个美学思想体系中占据重要地位的范畴与命题。“三界革命”的理论及其“力”与“移人”的思想奠定了梁启超美学思想将审美实践与人生实践相融汇的基本学术取向与研宄视角,也构筑了梁启超美学思想的基本内核。1896年,梁启超发表了《变法通议•论幼学》。《变法通议》是一部倡导社会变革的政治论文。但在《论幼学》中,梁启超专门谈到了“说部书”,即小说。其中涉及到了两个比较重要的观点:第一,他指出小说运用俚语写作,故“妇孺农氓”皆可读之,因此,从实际情形看,“读者反多于六经”。第二,他认为小说读者面广
6、,对社会风气具有重要影响。尽管在《论幼学》中,梁启超对小说的艺术特质缺乏深入的认识,还把《红楼梦》、《三国演义》、《水浒传》等中国优秀古典小说与其它小说混为一谈,将社会风气的败坏简单地归结为传统小说的影响,这种认识不仅肤浅也是极为片面化的。但是梁启超意识到了小说与经书对读者感染力的差异,意识到文学与世道人心具有密不可分的联系,从而明确地把小说作为自己关注与研究的一个对象,提出正是因为长期以来士大夫文人轻视小说,结果任其“游戏恣肆,诲淫诲盗”,败坏“天下之风气”。他提倡“今宜专用俚语,广著群书,上之可以借阐圣教,下之可以杂述史
7、事,近之可以激发国耻,远之可以旁及彝情,乃至宦途丑态,试场恶趣,鸦片顽癖,缠足虐刑,皆可穷极异形,振厉末俗,其为补益,岂有量耶”!(注:梁启超:《变法通议•论幼学》,《饮冰室合集》第1册,中华书局,1989年。)实际上即提倡利用小说的形式,规范小说的内容,来发挥小说功能,使其对社会风气产生正面的影响。因此,《论幼学》正是梁启超面向现实、学用相谐的文学思想的源头,也是梁启超审美与人生相统一的美学思想的起1902年,是梁启超前期美学思想发展的一个高峰。这一年,梁启超发表了著名的小说论文《论小说与群治之关系》。戊戌变法失利后,康梁
8、避难日本。为了继续为维新思潮摇旗呐喊,梁启超在日本先后创办了《清议报》、《新民从报》、《新小说》等刊物。《新民从报》创刊于1902年。在创刊号上,梁启超陈述了该报的宗旨:本报取《大学》新民之义,以为欲维新吾国,当先维新吾民;本报以教育为主脑,以政论为附从;本报为吾国前途起见,以国民公利公益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