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23403
大小:65.50 KB
页数:16页
时间:2018-11-09
《试论汉代文人的政治退守与文学私人性(1)学毕》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试论汉代文人的政治退守与文学私人性(1)学毕【内容提要】中国古代的文人文学具有明显的社会政治色彩,毫无疑问,这与文人集群的特点息息相关,因为孕育了他们的士阶层具有以社会政治参与为核心的综合价值特性。但是在东汉中后期,与士阶层的政治消极相一致,文人及其写作活动表现出越来越明显的非政治化色彩,即是私人性的增强。由此,与士人以出处进退为两端的完整的人生形态相适应,文人文学也建立起了由入世和出世、经邦济世和个人自娱所构成的丰满的传统。“士”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社会政治—文化阶层。作为中国古代社会中一个集中掌握着书面文化知识的重要阶层,春秋晚期以降,“士”就通过
2、孔子提出了“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的全面的人格理想,认可了稍早些的以“立德”、“立功”、“立言”这“三不朽”为表述的人生目标,从而建立起了一个主要由道德、政治、文化所结构成的综合性的价值传统。这种价值的综合性在汉代更进一步为国家制度所强化,并发展为士人的存在现实。中国的士大夫无疑兼具了国家行政官员、知识和道德的教育者、文化的创造者,而且这些角色往往同时在他们身上存在着。他们的文学和人生无疑也显现出与社会政治不同层次的关系状况及矛盾。在文学充分发展和独立之前,对文学作品特征的一定认识,比如诗与个人心志的关系、诗与时代的关系、诗之于人的感化作用
3、、诗文的语言修饰性等等,事实上早已经产生了,只是这些认识都并不是将文学单独来观察的结果。同样,对文学的期待很早就有,不过不是从较为单一的文学审美角度出发的。汉代儒生在对先秦的文化思想、社会历史资料加以继承的基础上,对以《诗经》为代表的诗歌传统及其价值、功用等进行了总结,从而提出了系统的诗学理论。这个理论突出地肯定诗歌具有巨大的社会政治影响力,“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他们对文学的肯定和借助,他们提出的期许与设计的方向,其实大都是由以社会政治为核心的文明综合体出发得出的结论。不仅一般汉代士大
4、夫,即使一些重要的文人,他们面对文学时的出发点经常也是社会政治的,他们的文学立场只是局部的。这最集中地体现于大赋——汉代文学体裁中规模最大、社会声誉最高、被认为最易见才学的样式中。扬雄在以预备官员的身份接近了政治中心后,不到两年的时间里,他就连续奏上了《甘泉赋》等四篇大赋以讽劝。与汉初较为自由的夸饰与铺陈不同,扬雄的这些大赋专以讽谏立意谋篇。后来,班固、张衡等人又继续努力,设法在以铺采文、宏衍巨丽为其美学特质和基本风貌的大赋体式中,增加更适于政教宣传的内容和手段。由《两都赋》和《二京赋》可以看出,史证、议论的篇幅显著增加了,在正面呈现声教、典章、制度
5、之美的同时,都相应地采取了尽可能理性、谨慎、适度的笔法。他们意识到,为了顺利实现其讽谏动机,防止“劝百讽一”,“劝而不止”的阅读效果发生,就必须削弱大赋语言的华美,以便使其表达具有充分的明确性。毫无疑问,汉赋之走向政教化,或者两汉的著名文人、学者极力为赋寻找一套经典式的理论,赋予汉赋以《诗》的劝谕讽谏的政教精神和功用价值,决不是因为他们对汉赋的文学特性缺乏感受、认识。美感对于赋来说虽然是必需的,但却并不被认为是不受限抑的,因为美本身并不具有充分的独立性,也就缺乏可以尽情施展、充分发挥的资格。华美的语言、动人的描述固然是为人所喜爱的,但其真正的价值却在
6、于,可藉此而达到委婉柔和地感化人、教育人的效果,也就是“主文而谲谏”。扬雄认为赋“极丽靡之辞,闳侈钜衍,竞于使人不能加”(《汉书·扬雄传》)的特点,不仅无助,而且妨害了文人正当的政治讽谏责任的有效实现,因此,它完全不值得去从事。以政教标准审视赋,班固也发现,“其后宋玉、唐勒,汉兴枚乘、司马相如,下及扬子云,竞为侈丽闳衍之词,没其风谕之义”(《汉书·艺文志》),汉赋名家几乎无人能够协调审美与政教的责任。当天下的治理被看作是第一义的,当尽责于政治被看作士人崇高的义务时,务为有益于治就必然成为衡量所有文化创造物的标尺,而对政教职能的重视不能不导致审美价值的
7、第二位性和屈从性。从这个角度上说,中国文学的独立发展不可能不以文人社会政治责任意识的淡化为必要前提。人生闲暇与写作的发展历史的复杂在于,尽管扬雄、班固、张衡等人努力使汉赋政教化,但恰恰是他们开启了文学写作的新方向,即把文学写作这一种实际上无助于仕途的活动,看作人生重要的满足。可以说,那以社会政治为核心的综合性的价值体系悄然发生了破裂。被视作“文人”之士不仅善于艺术性地使用文字,同时,他们与一般也具有文学修养、文章才能的士大夫的区别,还在于他们通常以较多的精力投入于此。汉代著名的文人往往在文学创作之中倾注了极大的心血。《西京杂记》卷二载,司马相如作《上
8、林》、《子虚》赋,“意思萧散,不复与外事相关”,“忽然如睡,焕然而兴,几百日而后成”。桓谭《新论·祛蔽》记载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