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天天文库
浏览记录
ID:23616293
大小:53.00 KB
页数:7页
时间:2018-11-09
《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工程资料-天天文库。
1、近代早期欧洲与明清时期中国工业扩展的动力这种低水平的技术又是劳动密集型的,从而廉价劳动极为重要。事实上,这些因素创造了那种被称为内卷化的恶性循环。”(见勒旺1977:33—34。)。欧洲与中国农村工业的相似性,一直为人们所注意,但未被人们切实理解。从某种意义上而言,这是因为我们中的许多人,一直在寻求另外的某种东西。明白地说,我们一直在寻找中国的资本主义发展。事实上,与中国情况最为相类的欧洲原始工业化的动力,也并不一定会导向19世纪的城市工业化。①为什么中国的农村工业的出现,就一定会导向资本主义呢?或许,探寻“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史学家们,不应再继续寻
2、求那种使明清经济发展不能变成城市工业资本主义的东西。②相反,我们应当承认:原始工业化的动力,与造成19世纪欧洲工业化的一系列条件,具有很大的差别。因此,当我们发现了与原始工业化相类似的情况时,不应当再希冀会有欧洲式的工业化出现。同时,我们还应当承认:放弃对于明清中国资本主义发展的搜寻,并不会使我们忽视那些更有用的比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①孟德尔斯、勒旺与克里尔得特对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所作的区分,都已在本文正文里谈了。在批评者中,科莱曼(Coleman)1983和金宁(Jeannin)1980都注意到了原始工业
3、化与工业化之间的不确定关系。②南京大学1981、1983两著作,汇集了许多中国学者关于“资本主义萌芽”的重要论文,此外并附有自1949年至1982年间中国出版的有关论著的目录。四、原始工业化与工业化之比较尽管原始工业化不一定导向城市工厂工业,但是原始工业化的过程仍然有助于斗个无产者阶级的形成。根据蒂里的看法,早在19世纪城市就业机会大量增加之前的几个世代,这个逐渐与土地失去直接关联的无产者阶级,就已出现(参阅蒂里1984)。在中国,一般而言,农村工业并未创造出一个类似的无产者阶级,从劳动人口游离出来而得以进城工作。相反,现有的社会经济制度使得中国农民
4、与土地的联系,比欧洲农民更紧密。一方面,分家制度也使得农民的田产,一代少于一代。但另一方面,活跃的土地市场又意味着一些人可以透过交易扩大其田产(甚至超越过他们前辈的规模),另一些人则依赖于租人土地或出卖劳力。农村半无产者,即部分出卖劳力而且更普遍从事农村工业的人们,无疑是一个不稳定的群体。他们可以上升到佃农和小自耕农,也可以变得一无所有。现在看来,由于存在着以下三个原因,半无产者不大可能成为一个能够自我再生的阶级:(1)经过几代之后,社会流动性易于瓦解阶级的稳定性;(2)经济对穷人的生育率的限制,使得处于贫困境地的人们繁衍大量无产者后代的可能性很低;
5、(3)从事农村工业的家庭通常也继续从事农业,因为中国的地方社会结构很少引起欧洲那种日益鲜明的农夫与农村工人之间的区别。因此,在中国从事农村工业的人们并不像在欧洲的农村工人一样,可以轻易招募进城工作。在19世纪与20世纪前期,中国许多地区的农村肯定有阶级分化发生。复杂的土地占有制度与商品生产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新型的人际关系。尽管有经营地主使用雇工进行生产以及农民转向专业化市场生产的事例,①但更令人注目的是小规模农民耕作的延续。从事这种耕作的农民能够在一生中,多次改变其土地使用占有地位和劳动力分配方式,并且在社会等级结构中,有限度地上下移动。中国学者投
6、入了很大努力,把耕作农户的土地占有差异解释为社会差别。但这种差异与经济的总体变化的关系较小,而与耕作农户的延续的关系较大。这些农户当然经历过阶级分化中的社会流动。在许多事例里,他们转向手工业,将此作为一种收入来源。但他们中的大多数,即使不是扎根于土地,也保持着与土地的联系。中国农民把耕作与手工业结合在家庭内,这种结合有时可能被商业渗透所改变,但很少被彻底摧毁。财产关系通过分家和土地交易而起作用,在中国许多地方助长了一种使得阶级分化不甚严重的社会制度。中国的农村工业,正是在这种特殊的制度背景下发展起来的。有几位学者认为亚洲的农作与手工业之间存在一种联系
7、。白馥兰(FrancescaBray)从稻作农业经济的新观点,对小规模耕作与手工业之间的紧密关系,予以支持。她认为水稻农业的集约化与业余的小商品生产有联系(白馥兰1986:135)。她的研究包括中国、日本和东南亚部分地区的水稻经济,发现这些水稻经济在19与20世纪的发展道路极为相异。虽然白氏未作进一步的比较,但是上述差异已提醒我们:农村工业本身,并不能在亚洲“引起”任何类型的工业化。斋藤修关于日本与欧洲原始工业化的比较研究,显不了在英格兰、法兰德斯和日本的许多地方所发生的变化,有不少根本上的相似之处(斋藤修1985)。他把日本水稻经济在19与20世纪
8、的发展道路与欧洲的情况作了直接的比较。日本的情况比较符合欧洲的前景,而中国则否。合而观之,白馥兰和斋藤修向我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