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

ID:23591378

大小:65.12 KB

页数:5页

时间:2018-11-09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_第1页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_第2页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_第3页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_第4页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_第5页
资源描述:

《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由会员上传分享,免费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内容在学术论文-天天文库

1、浅析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城市社区规划丙安工业大学建筑工程学院陕丙丙安710021摘要:通过介绍新城市主义的产生背景、目标及其基木原则,结合我国城市住区建设发展的方向,阐述了新城市主义在城市社区规划建设中的应用和体现,为我国城市社IX规划建设提供借鉴与参考。关键词: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开放空间;多样性无论从概念上还是实践上,新城市主义都是近年来城市住区规划与设计关注的热点。相对于房地产项目对于环境与品质生活图景的单纯勾勒,新城市主义理念下的住区规划及其具体实践,还存在很多值得探讨的地方。1新城市主义概述首先,新城市主义与针对丙方城市郊区化无序蔓延所引发的批判与反思

2、有关。20世纪80年代,试图以规划和设计的力量,倡导回归“以人为中心”的设计思想,重塑多样性、人性化、社区感的城镇生活氛围的新城市主义思潮开始出现。1993年,新城市主义协会(CongressforNewUrbanism,简称CNU)成立。1996年,《新城市主义宪章》(TheCharteroftheNewUrbanism)签署,标志着新城市主义的成熟【1】。《新城市主义宪章》集中体现了新城市主义作为有组织的城市运动所追求的令人尊敬的目标:在经济可以承受并环保的前提下,尽量促进不同的收入阶层、民族、人种和年龄的人群的合理混合;修建公共建筑和公共空间,使市民能够感

3、受到他们作为社IX和文化的组成部分的重要性;编织更为紧密的城市肌理,通过建立合理联系的街道网络与绿地空间,进一步混合不同的城市用地与建筑类型;利用区域公共交通系统、税收共享和政府规划机制联系不同的大都市地区【2】。《新城市主义宪章》提出了地区、邻里、街区三大类之下的27项建设原则,包括强调社区的紧凑;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各种城市功能和居住类型、居住人群的混合;适合步行的环境和尺度;清晰的中心与边界的邻里结构;注重传统的以街道空间和城市肌理为对象的设计方法等。在规划设计与表现上,新城市主义并没有带来过多的新意【3】。新城市主义从战前的传统小镇、欧洲老城中获得灵感,从

4、许多规划理论思想中汲取营养,因而在其城镇模式、社区格局以及建筑风貌等方面更多地体现了混合与实用主义的风格。这种承袭传统和理性渐进主义,实质上体现了城市作为人类聚落载体,其环境要求与生活体验的有价值的“滞后”现象,包括人的尺度、传统生活方式、与地方情感密切关联的环境场所特征等等。2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原则新城市主义社区建设提侣将公共空间的重要性置于私人利益之上,并iL落实于“大都市、城市和村庄”,“邻里、分区和交通走廊”以及“街区、街道、建筑”三个设计层面【4】。新城市主义社区基本构成要素是邻里社区、分区和交通走廊。邻里社区是有着多种功能的城市化区域;分区是具奋单一

5、功能的区域。交通定廊是不冋邻里或分区之间的分隔区域。新城市主义邻里社区应该紧凑,具冇多种功能,应以公交系统为主要的交通方式。合理开发的交通走廊奋助于将自然环境与社区融为一体。通过将街区、街道和建筑按照某种方式进行组合可以实现新城市主义开发理念的具体模式。新城市主义致力于通过将个体建筑进行合理的设计与规划,使之成为纽带,将居民凝聚到一起。新城市主义认为,社会行为与城市物质形态之间存在着一种结构性的联系。一个好的设计具冇正面影响人们对场所和社区的认知能力,并iL这种影响是巨大而深远的。新城市主义关于街区、街道和建筑的开发思想是基于美学角度,保护和促进开发场所独特的地

6、理环境、人文环境和历史建筑风格,表现地方价值观及社会、经济和自然环境特色。3新城市主义社区规划要点3.1居住区域整体开发大城市周边居住区域开发建设,应吸收新城市主义理念中关于区域开发设计原则,注重整体性原则,统一规划道路路网、公交系统、商业、公建配套设施等,形成清晰的区域边缘和中心结构体系。更重要的是应控制要求开发商充分尊重并运用整体规划,使得城市空间、道路空间及建筑印象都能够贯穿在整个大城市区域内,而不是形成各自封闭的独立社区。3.2社区空间层次新城市主义提倡将居住空间组织形式向邻里模式冋归,依据人的尺度而不是汽车交通的需求。改造和新建的居住社区应该由规模更小

7、的街区和院落空间组成,形成相识型邻里和互助型邻里等多层次的邻里空间和邻里结构。在社区空间模式上表现为开放型街区,区内有城市交通的干道和次干道以及居住街区内部的道路。开放型街区模式即“大开放,小封闭”形式,一般有两种模式:第一种模式表现为街区-小组团-院落模式,这种模式层次性较好,由小区级公共空间-居住组闭级半公共空间-宅间的半私密空间组成;第二种模式分为2级,街区-院落,即小区级公共空间-宅间半私密空间的简单层次组成,结构清晰明确。社区开放空间道路系统与城市路网畅通相连,商、Ik配套可对外营、Ik以吸引人气,并能够更好运营。而社区内部开放空间应着重为本社区和周边

8、居民服务。较为封闭的组团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此文档下载收益归作者所有

当前文档最多预览五页,下载文档查看全文
温馨提示:
1. 部分包含数学公式或PPT动画的文件,查看预览时可能会显示错乱或异常,文件下载后无此问题,请放心下载。
2. 本文档由用户上传,版权归属用户,天天文库负责整理代发布。如果您对本文档版权有争议请及时联系客服。
3. 下载前请仔细阅读文档内容,确认文档内容符合您的需求后进行下载,若出现内容与标题不符可向本站投诉处理。
4. 下载文档时可能由于网络波动等原因无法下载或下载错误,付费完成后未能成功下载的用户请联系客服处理。